文库网
首页 > 小短文

读《金岳霖回忆录》

2022-03-11 来源:文库网

读《金岳霖回忆录》


读《金岳霖回忆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43.此书极为有趣。金先生写于1981年至1983年,从86岁写到88岁,“每天想到什么写什么,多则几百字,少则几十字”。时隔近三十年,才有一版一印。   144.金先生生于湖南长沙,1911年,即16岁时,考到北京的清华学堂(1912年改名“清华学校”)。   145.清末的湖南,在金先生笔下,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地区”,“湖南人的雄心壮志是了不起的”。这就对了。近代以来,湖南人屡次引领时代风骚。   146.鸦片战争以降,总的走向是“改良的失败了,革命的了”。而文化运动,由东向西,湖南不得地利,仅有长江水运;不得人和,而有雄心壮志。   147.金先生家住长沙玉皇坪广场东边。在这个广场上,经常有学生结队做体操,同时也唱歌。到晚年,金先生仍记得两首学生唱的歌。其一是:   学友们,   大家起来,   唱个歌儿听,   十万军人,   狠狠狠,   好把乾坤整。   其二是:   中国若是古希腊,   湖南定是斯巴达;   中国若是德意志,   湖南定是普鲁士;   若谓中国即将亡,   除非湖南人尽死。   148.朝气蓬勃和雄心壮志,从来都是最可宝贵的资源。《史记•项羽本纪》曾记载秦末的一句谚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两千多年过去,到了清末,这句话中的那股劲儿,应验到了湖南人身上。   149.由此,我想到了一个词,没人提到过的词:非知识性气质。   150.怎么解释?有些气质,来自知识层面,有些气质,来自非知识层面,而决定成败的,大多是非知识性气质。   151.知识性气质,可以由、培训、教导得来,通过言传身教巩固;而非知识性气质,正好相反——初衷可能是想让他学好,结果却学到了最坏的东西,“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152.有个例子,可以拿来一用。《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19年第5期刊文《云南“失踪”校长追回始末》,援引西南林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校长蒋兆岗的几句忏悔:“……好的没学到手,坏的慢慢被熏陶了,到头来,自己反而比他(注:指曹建方,蒋的政治靠山)还腐化。”   153.这应了一句话:“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问题是,是什么在决定一个人从善还是从恶?是知识性气质,还是非知识性气质?恐怕,非知识性气质占比更大吧。   154.有个说法,“知识就是力量”,未必。见多识广、博闻强志,有先例可援引、有模版可抄,最多能保障不犯低级错误或致命错误,但是不能确保效果和成败。   155.知识本身,还有一个很坏的倾向。知道的很多,真正做的却很少,想的很多,可选择的却很少,最终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156.知行不一,知道了,为什么不行动?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到底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人类不没有最终解决。   157.比如说创新,都知道是个好东西。嘴上喊喊不要当“小脚女人”,要敢闯敢干,要怎么样怎么样。落实到行动上,结果怎么样?“敢”字被左右扯着,“怕”字被反复纠缠。这就形成一个怪圈,明明知道老办法不行,还得按老办法来,为什么?稳妥。   158.创新,是知识性气质,还是非知识性气质?如果是知识性气质,靠教育、培训、教导,一要求一鼓励就有了,笑谈间灰飞烟灭;如果是非知识性气质,所有要求和鼓励都会被瓦解,变成揣测、拿捏、衡量,最终削足适履、裹足不前。   159.老子所说的“求学日益,求道日损”,同样可用在此处。想要知识性气质,那就学吧,越学越多;想要非知识性气质,只是比猫画虎,越描越不像。   160.非知识性气质,与道相近。怎么才能得到?金先生是一代宗师、逻辑学大家,按照他设置的语境,一要靠朝气蓬勃,二要靠雄心壮志。一个求诸外,一个求诸内。离开这两方面,想要非知识气质,无异于缘木求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