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小短文

陆文夫《小说门外谈》

2022-03-11 来源:文库网

陆文夫《小说门外谈》


原创: 之冠   陆文夫《门外谈》,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91.“人们为什么要读小说?”这是一个难缠的问题。等一代代不读小说也长大了,就不成为一个问题了。在打开想象、开启民智上,小说不是唯一的,文字也不是唯一的——可替代的东西很多。   92.一台戏好不好,不能光看台上人卖不卖力,不能光看叫好声热不热闹,不能光看有没有人执长矛轰人,还要看撤台之后留下什么,是什么味儿。   93.心里有辣椒或白糖,能否做到要辣给辣、要甜给甜?苦辣酸甜咸本身,不是风格,怎么给比给什么还重要。   94.“作者的趣味有多高,作品的趣味就有多高。”对无趣的书,读者的选择是逃避。好书总会把坏书替代——轰轰烈烈之后,不被掩埋的,才算。   95.一本书,能给你什么?文本本身,可解读的东西是有限的。只要你一阅读,所有解读都变得苍白,并且无法预料到你联想到什么。   96.辛辣、苦涩是单纯的味道,而荒诞的味道,像古诗中的“无题”——事儿并不稀奇,表达的意却出其不意。无题,并非没有,更多指向多主题——不同的人,看出不同的所指。   97.爆炸性后果是怎么来的?设想,在一个密闭的空间,禁绝与外界对冲,一个火星儿,点燃了易燃物、可燃物,不易燃、不可燃的东西被裹挟着,一起在向外冲。   98.信息隔绝产生误会,完全透明产生误导。误会限制想象,误导激活想象。弱关联或无关联,呈现出的多样性。   99.小说的吸引力,来自哪里?与其说情感,不如说游戏。人性和社会一样,有许多暗箱——当你想了解时,才产生吸引力;了解欲低了,吸引力也会下降。   100.限制与反制是一对矛盾。当你发现了矛盾,你已被定义。一旦用力过猛,必受反弹。在、思想、个性上想随波逐流,你会失去自我,内在冲突更猛烈。   101.故事分强弱。过强,脱离生活,逻辑上气不接下气,得靠解释圆场。弱故事,反奇巧,是以普通人普通事来反英雄奇遇。   102.故事可以变魔术,细节不能。细节真实,是圆故事的场。小细节中有人情世故,大细节中有历史悲剧。   103.故事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相对固定的——这对设定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把“我好”或“说我好”设定为目的。   104.读者投入时间、精力和情感来读故事,读到最后,如果不是对自我有益,而意会到对别人有益,是在想方设法说好、为说好而说好,那他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上当了。   105.常情是限制,越出常情是反制。不失真是限制,不落俗套是反制。无意义是限制,隐喻是反制——比如,他在说猪,你看他在说猪,看到最后,发现他不是在说猪,而是另有所指。   106.的口吻,会成为教训、训斥。一嗅出居高临下的味道,读者要么烦躁,要么躲避。   107.在形象和具体上,影视比文字强。在情感和见解上,文字未必比影视强。加入理解和感觉,形象才由平面变得立体。   108.生活会教你兴趣和专注。无癖则俗,那“癖”,就是投入、专注和兴趣。“想借别人的卤水来点自己的豆腐”,不是那个味儿。   109.每个人都有“那些不曾被时间冲刷旧的记忆”。强调、归纳、混合、提炼,剪裁取舍,是对真实的补充,而不是再现。   110.“从概念以拼凑,写不出什么好东西”,对于本来没想写出什么东西的人,此话不中要害。昂首望天惯了,概念陈陈相因,形象思维就水泼不进。概念化,走到极端,全是大词儿大理儿。   111.主题是服从人,还是服从概念?人情世故都没弄懂,服从概念是假的,经不起时间检验。   112.先入为主,然后演绎,经常出纰漏。入情易,入理难。堵漏洞,或交代关切,也就是找补回来。好导演留给演员发挥的余地,不怎么样的导演,更相信自己,一味地说一不二。   113. “不满”容易情绪化,理性不是抱怨,而是改变。比如灵魂,随时随地都可能下坠,对其鞭挞、抨击,不是训斥,不是法令,无法令行禁止。灵魂与灵魂碰撞,是攫住,是感染,是升华——没有真挚的感情,想发现隐秘的情绪都难,改变起来更难。   114.是积极还是消极,不能画个圈儿,就一点说一点,要看效果。读者不是一上镜子,给什么就照出什么。有个例证,“国际歌是个悲歌,可是唱着它的时候比唱任何‘充满了阳光’的歌曲都要热血奔流”!   115.创新难,难创新,新难创,往往因为怕。天真就碰壁,碰壁就胆怯,胆怯就装糊涂,糊涂一装就逼出了下下策。   116.上了年纪,有可能缺了勇气。一怕无情无义,二怕瞻前顾后,三怕条条框框,四怕眼高手低。到最后,被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困住。   117.茅盾讲过,“技巧主要是来自生活”。技巧是逼出来的,什么地方要抓住不放,什么地方一笔带过或略而不提,只有当下才能教会人。   118.陆文夫主张“读书要背”,提及“请罪之前偷读两首唐诗,然后站在那里低头默念,半年下来便把唐诗三百首从头背到尾”。又说:“(我)对唐文和宋文的印象特别深,至今还能背上几段。中国的古典散文讲对仗,讲音韵,讲意境,讲气势,讲点儿起、承、转、合,这对作文有很大的帮助。”   119.谈到鲁迅和茅盾,陆文夫感叹,“是一代的民族文化在一个人身上的凝、体现”:“你看鲁迅和茅盾他们多渊博!中外古今,天文地理;能创作,能翻译;能写小说,能做学问;一手毛笔字,在书法中也是上乘的!环顾我们的同龄人,没有一个人的文化基础有他们那么雄厚。”   120.“最冷静的作家,他对生活和学问都是兴致勃勃的。”陆文讲写道:“我曾经注意过一些大作家的藏书情况,发现在他们的藏书中文艺作品并不占太多的比例,多的是政治、经济、历史、杂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