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遗梦
2022-03-10 来源:文库网
趁着冬日暖阳的周末,三五同窗好友邀约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杉洋相会,探寻古镇厚重的文化历史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杉洋旧称蓝田,宋李廷芳《望江南•蓝田十咏》赞曰:“蓝田好,仙路入桃源,秀水一条银带绕,奇峰四面玉屏环,人在洞中天;待客到,指点问青田,余族只今丞相裔,李家原是帝王孙,唐末避仙村。”这小小山村,自唐以来,各族及后裔竟出过2位状元、3位尚书、90多位进士、200多位朝廷命官,曾与王安石、欧阳修、朱熹等历史名人有过千丝万缕的关联。特别是理学宗师朱熹曾两度到蓝田书院讲学,先贤文化奠定、影响、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古镇后人。这上院(禅林祠)、下院(凤林祠)、蓝田书院,联珠祠、彭氏宗祠、余氏总祠,无不昭示着昨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荣耀。
有幸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古镇的中学工作、生活了五年,自然感受了这座千年古镇文化底蕴的深厚,也体验到了四姓八境聚族而居的复杂。虽然当时对古文化的保护不怎么重视,但还是亲眼目睹了古镇文化挖掘和保护先驱者,余理民先生的痴迷和赤诚。他是名村医,又喜欢考古,对古镇文化了如指掌,谈起来是眉飞色舞,如数家珍,可惜时人理解他的不多。不到而立之年的我,也是了无兴趣。记起的,只有一次,不知道他从哪儿捣鼓来了几块石片、瓦片,兴奋地告诉我:“由此考证可见,杉洋殷商时期就有先民居住。”他那纯正的杉洋方言,宏亮爽朗的笑声,言犹在耳。理民先生还特别关心教育,行医之余,经常光顾校园,谈谈校风聊聊学风。有一年,学校开田径运动会,他专门买了许多塑料皮笔记本,奖励给写报道的小记者,扉页上用毛笔字工工整整地写着:“古田十二中田径运动会小记者纪念”落款签上自己的名字。也送我一本,所以才记忆犹新。老人驾鹤西去后,成果散落,毕生研究有文字留存的却是不多。成书的,只有和清华大学人类学教授张小军合著的《福建杉洋村落碑铭》。好在近年来古镇乡贤李扬强先生潜心研究,挖掘整理,编著《蓝田古文化》《蓝田引月》,成为研究古镇文化的第一手翔实资料。如今想来,当年没有拜余先生为师,实为人生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