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小短文

那年 那月 那雪(2)

2022-03-10 来源:文库网

那年 那月 那雪


记得有一年下大雪,大概是我七、八岁的样子吧,带着小我两岁的妹妹和村里的孩子一起,在生产队的晒谷坪里滚雪球、打雪仗,忘了回家吃午饭。直到暮色降临,姐姐才在上气不接下气中找到我们。她劈头盖脸一阵数落后并告诫我们要小心,说父亲已发雷霆怒。父亲年轻时的威严是出了名的,一动起怒来棍棒也是真实的,小时候的哥哥就没少挨打,但极少落在我们姐妹身上,只在言语上对我们严加要求。相比之下,我们的童年算是幸福的,尽管家境贫寒,但识字不多的父亲那个时候就知道穷养儿子富养女。我抱着侥幸的心理跟在姐姐后面大摇大摆地走回家。未进大门,就远远地看到父亲虎着脸,在转身寻找什么。这是父亲在打人前一贯的架势,我们都知道他在找棍棒。平时乖巧聪明、八面玲珑的妹妹一见势头不对,早溜之大吉,躲到了奶奶的蚊帐里。而我却傻傻地杵在那里,等着父亲找到棍棒来打我。父亲有个习惯,从不追着打人,只要当时逃掉就没事了,过后也不追究。但要是看到他扬起棍棒还不逃走的,他就会狠狠地打,边打还一边不停地骂:“叫你这么笨,叫你这么笨。”我就属于这样的主。我小时候也有个习惯,只要父亲扬起棍棒,我就绝不逃走,面对他如雨点般落下的棍棒,我纹丝不动,眼睛都不眨。母亲在一旁急得直哭喊:“你这个傻妹子,咋就不知道躲开呀。”我仰着脸倔犟地答:“反正是你们生的,你们爱咋咋的。”那风采,绝不亚于就义时的刘胡兰。直到父亲停手后,才一个人躲在被窝里无声地流泪,晚饭不吃,谁来了也不理。其实父亲打人也不是那么痛,棍棒虽扬得高,实际上着力不重,且全都打在棉袄上。但就是伤心了,就是觉得父亲不爱我了,就是觉得自己是家里多余的孩子了……长大后方才明白,原来爱有多种方式。父亲的棍棒,只是想教会我在以后的人生中学会审时度势,少钻牛角尖,少碰壁。但有些东西,真的是与生俱来的,一辈子都改不掉,比如宁折不弯,宁死不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