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小短文

秋之不惑(2)

2022-03-10 来源:文库网

秋之不惑


 
这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移情能力当然也有高下之分,所以才有了灿若星辰的诗坛明珠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当年生活在开元盛世末年的诗圣杜甫,心怀民生,一世忧愤,拖着病体带着家小辗转多地,几近暮年仍飘零无着,眼看秋来严霜相逼,目睹凄怆秋景,联想自己浮生,一定是悲从中来,才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凉之词。宋玉虽有才华满腹,却遭小人排挤,不合于世,只能屈居楚庭,在极端的失意和彷惶中写就了《九歌湘夫人》,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后人犹能听到他失意地愤懑疾呼“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萧瑟。”
 
当然,既有“有我之境”,就有“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之境,完全摒弃了主观之我的存在,而“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用今天流行的话语来说,就是抛弃了物与我的二元对立,完全以物写物。这近乎禅宗所说的抛弃“分别心”。抛弃分别心,就是要是要承认人与万物皆为平等无差。禅宗讲,万物(包括人在内)异于相(皮相,外表)而同于性(本性,本质)。悠悠白云心,随风飘自去,如清风白云般清闲自在,无疑是禪的体验和受用,是佛性的获得。能够修到此种境界的诗人,自然当推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王摩诘了。而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留下的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成为无我之境的千古绝唱,永远为世人展示着那幅天然和谐的画面,满足世人对那种怡然宁静的心境的追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