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vs阿里 令人智熄的市值战争(2)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根据瑞银数据,腾讯与微信已经帮助250万家企业、为2.5亿用户服务,为产业互联网业务建立超过100万服务器,与合作伙伴密切合作、改进行业解决方案。腾讯还宣布了1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给中小企业建立100个SaaS解决方案。
只能说,从结果来看,腾讯产业互联网阶段性略有小成。
所有的模式本质都是to 大C的,包括庞骗和金字塔模式。To B 也好, To C 也罢,甚至 To G(政府主导,government),本质上都是To 大C,这里的大C是指 clients(用户)。当然侧重会有不同,B的用户重极致服务,C的用户重产品体验,而to G的关键是要搞懂G的用户需求到底是什么,所谓上心莫测。
无论To B/C/G, 一侧做好了,向另一侧业务延伸,逻辑是通顺的,因为本质上都是伺候好 clients,这是张磊所言的社会价值的内核。这也是腾讯一直在讲的B2B2C,甚至再加个2G也行,G就是一种另类的B。无边界本就是互联网的属性,没有基因是很lame的借口。
我一直在想,腾讯做第二个钉钉,与阿里做第二个微信,谁更难。当然有些人还有第二个困惑,为什么腾讯会既有企业微信,又有腾讯会议?有人说,这是腾讯用to C的赛马机制搞to B的在线办公,企业微信是张小龙的微信事业群,腾讯会议是汤道生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打呗,谁打出来谁就去跟钉钉拼。于是一些人看到APP下载榜 “1. 钉钉 2. 企业微信3. 腾讯会议”,就痛心疾首——2和3你们是一家人呐。
许多人以此为借口说腾讯没有弄清楚to B与to C的逻辑差别。问题是在疫情期间阿里也搞了一个阿里云会议,并没人批评阿里用赛马玩钉钉。腾讯会议本就是对企业微信补充,或者说是互相补充,产品矩阵永远要胜过单一产品。
小马哥喜欢《失控》,《失控》有一块内容是讨论一个大机器的内部,或者机器群落之间,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相处,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推进,最终目标是找到答案(find the answer)。失控本身就是去中心化的有机体自然生长的意思。其实这与哈耶克的思想也很接近,你过度控制的结果,就是生态崩塌。
最后我觉得你也不用过分追求 To B 或 To C,别人说你没基因,你非要说我有我有我就有。能做成什么样的业务很多时候是市场赏口饭吃,哈耶克对于市场调节力量的敬畏就来于此,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就对了。腾讯一直是产品型的企业,其to C最天然也最赚钱,而to B 的基础设施,顺水推舟,一步步丰满。
当然敬畏市场、发挥所长经常会被人诟病为路径依赖;但我认为你有路径还不依赖,老想要头铁破圈,也不是脑回路正常的人的思维。你所依赖的路径或许就是你的竞争壁垒——换个思路想,护城河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路径依赖。
所以有人力、财力、技术、生态、用to C 的赛马机制跑to B的业务,都没有必然的对错。至于基因论这种说法我觉得挺荒诞的,亚马逊一开始有to B基因吗,长出一个AWS来就有了。无论是to B/C/G,诞生不足一年的腾讯会议已经成为中国最多人使用的视频会议产品,深度服务于政务、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和中小企业在线办公。沉迷于腾讯没有to B基因的人肯定搞不清楚为啥下面这件事会发生——
在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会议宣布完成了一个小目标,用户数超100,000,000;腾讯会议只用了245天,成为最快突破1亿用户的视频会议产品。
3. 小结
以市值论成败,以市值论腾讯产业互联网to B的发展,都是不考虑实际情况的意淫,属于萌新萌语。
最后想再简单说几句微信。有人说微信之后再无惊艳,我认为这是对惊艳两个字期望过高。只要下面三个逻辑不怂,腾讯就值继续长期持有:
a. 微信的惊艳在于其 0 级流量入口的霸主地位,是一切移动端APP与SaaS的基建与底层;如果将微信称作惊艳,那全国就独此一家。
b. 微信用户迁移成本极高,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将有长期护城河。这个时代什么时候会结束,目前似乎没人知道答案。
c. 投资腾讯的核心逻辑在微信,游戏常有,微信不常有;只要流量入口在,游戏就不会弱。
投资腾讯的基本盘好像很多年都一脉相承,而与小马哥所言的“没有一天不是如履薄冰”相反,持有腾讯从来就不曾困扰过我的睡眠。在一切质疑声中,无论是失控还是控制,腾讯总是在自我突破,满足多元需求。在TMT行业里,流量思维至今仍未过时;投腾讯或者跟着腾讯投,都是TMT投资一种靠谱的玩法。
作者:陈达美股投资
链接: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只能说,从结果来看,腾讯产业互联网阶段性略有小成。
所有的模式本质都是to 大C的,包括庞骗和金字塔模式。To B 也好, To C 也罢,甚至 To G(政府主导,government),本质上都是To 大C,这里的大C是指 clients(用户)。当然侧重会有不同,B的用户重极致服务,C的用户重产品体验,而to G的关键是要搞懂G的用户需求到底是什么,所谓上心莫测。
无论To B/C/G, 一侧做好了,向另一侧业务延伸,逻辑是通顺的,因为本质上都是伺候好 clients,这是张磊所言的社会价值的内核。这也是腾讯一直在讲的B2B2C,甚至再加个2G也行,G就是一种另类的B。无边界本就是互联网的属性,没有基因是很lame的借口。
我一直在想,腾讯做第二个钉钉,与阿里做第二个微信,谁更难。当然有些人还有第二个困惑,为什么腾讯会既有企业微信,又有腾讯会议?有人说,这是腾讯用to C的赛马机制搞to B的在线办公,企业微信是张小龙的微信事业群,腾讯会议是汤道生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打呗,谁打出来谁就去跟钉钉拼。于是一些人看到APP下载榜 “1. 钉钉 2. 企业微信3. 腾讯会议”,就痛心疾首——2和3你们是一家人呐。
许多人以此为借口说腾讯没有弄清楚to B与to C的逻辑差别。问题是在疫情期间阿里也搞了一个阿里云会议,并没人批评阿里用赛马玩钉钉。腾讯会议本就是对企业微信补充,或者说是互相补充,产品矩阵永远要胜过单一产品。
小马哥喜欢《失控》,《失控》有一块内容是讨论一个大机器的内部,或者机器群落之间,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相处,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推进,最终目标是找到答案(find the answer)。失控本身就是去中心化的有机体自然生长的意思。其实这与哈耶克的思想也很接近,你过度控制的结果,就是生态崩塌。
最后我觉得你也不用过分追求 To B 或 To C,别人说你没基因,你非要说我有我有我就有。能做成什么样的业务很多时候是市场赏口饭吃,哈耶克对于市场调节力量的敬畏就来于此,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就对了。腾讯一直是产品型的企业,其to C最天然也最赚钱,而to B 的基础设施,顺水推舟,一步步丰满。
当然敬畏市场、发挥所长经常会被人诟病为路径依赖;但我认为你有路径还不依赖,老想要头铁破圈,也不是脑回路正常的人的思维。你所依赖的路径或许就是你的竞争壁垒——换个思路想,护城河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路径依赖。
所以有人力、财力、技术、生态、用to C 的赛马机制跑to B的业务,都没有必然的对错。至于基因论这种说法我觉得挺荒诞的,亚马逊一开始有to B基因吗,长出一个AWS来就有了。无论是to B/C/G,诞生不足一年的腾讯会议已经成为中国最多人使用的视频会议产品,深度服务于政务、金融、教育、医疗等行业和中小企业在线办公。沉迷于腾讯没有to B基因的人肯定搞不清楚为啥下面这件事会发生——
在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会议宣布完成了一个小目标,用户数超100,000,000;腾讯会议只用了245天,成为最快突破1亿用户的视频会议产品。
3. 小结
以市值论成败,以市值论腾讯产业互联网to B的发展,都是不考虑实际情况的意淫,属于萌新萌语。
最后想再简单说几句微信。有人说微信之后再无惊艳,我认为这是对惊艳两个字期望过高。只要下面三个逻辑不怂,腾讯就值继续长期持有:
a. 微信的惊艳在于其 0 级流量入口的霸主地位,是一切移动端APP与SaaS的基建与底层;如果将微信称作惊艳,那全国就独此一家。
b. 微信用户迁移成本极高,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将有长期护城河。这个时代什么时候会结束,目前似乎没人知道答案。
c. 投资腾讯的核心逻辑在微信,游戏常有,微信不常有;只要流量入口在,游戏就不会弱。
投资腾讯的基本盘好像很多年都一脉相承,而与小马哥所言的“没有一天不是如履薄冰”相反,持有腾讯从来就不曾困扰过我的睡眠。在一切质疑声中,无论是失控还是控制,腾讯总是在自我突破,满足多元需求。在TMT行业里,流量思维至今仍未过时;投腾讯或者跟着腾讯投,都是TMT投资一种靠谱的玩法。
作者:陈达美股投资
链接: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