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小知识

腾讯vs阿里 令人智熄的市值战争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腾讯vs阿里 令人智熄的市值战争

本文核心词:
1. 追涨杀跌真韭菜,只认市值是萌新
我持股时间最长是亚麻,第二是腾讯。因为在美国的时候没有港股账户,当年为了买港股王,颇费周章,结果发现腾讯ADR在粉单市场里流窜,五个字母的大块头,赶紧收入囊中。当时买入逻辑简单得令人心碎——如果在美国华人圈里微信无论频次还是时长都能遥遥领先其他APP,那在国内必须就是移动互联网宇宙中心的存在。逻辑虽直白,但投资难的不是买入,而是长期持股,无论魏晋。
所以可以说对腾讯颇有感情。作为国内最大的两家互联网公司,腾讯和阿里之间一直有所谓爸爸们的战争,而最近有个论调甚嚣尘上,说是阿里市值超过了腾讯,还不是一丢丢,而是一万亿港币,一个东了,于是说爸爸的战争已经有结果,腾讯已掉队,腾讯继续没有梦想,没有to B基因,BAT现在分三档啊,云云。
把我给看笑了。
短期内的动态市值不足以捕捉公司价值。原因很简单,价格不等于价值,市场是一个躁郁症患者,倾向于乐观时候涨过头,悲观时候跌过头,还容易起泡沫。如果动态市值足以论成败,则跟谁学应该是在线教育之王,拉总能吊打网易有道、新东方在线、猿辅导、作业帮之和。
也有人会认为阿里这波与腾讯拉开市值距离,与蚂蚁集团上市有关,毕竟阿里占股蚂蚁 33%的股份,假设蚂蚁IPO发2500亿美元,则这一部分值833亿,已然超出阿里体量的10%以上。二级市场说不定还会再爆炒一下,翻一倍,阿里就该涨10% 。
有一定关系,但以投资市值来倒推母公司市值,许多情况下逻辑并不成立——比如新浪与微博,搜狐与搜狗,都是估值倒挂。简单的用SOTP(sum of the parts)估值法将所有业务与投资加总以求其价值,有其显而易见的缺陷。
而我认为这次阿里市值能够大幅超越腾讯,最主要原因其实是增发,也就是阿里在港股二次上市的行为。有人会说阿里增发融资了100亿美元,那市值最多涨100亿;但这是会计课本上的说法。
理论上定增会让市盈率升高,市净率降低,且稀释作用还应让股价下跌,但毕竟都是书本理论。同样是融了100亿,阿里融到100亿和宝钢融到100亿,会计上看都是现金与净资产增加了100亿;但长期来看,因为市场认为阿里手里100亿的盈利能力或增长要远高于宝钢手上的100亿,所以增发其实并不会对PE或PB有太大影响。阿里融了100亿,我们假设P/B不变,以6.4来算,给市值的贡献至少是640亿美元,也就是近5000亿港币。
把时间拉长,我们也能从阿里与腾讯市值的变迁上看出这一点(见下图)。在二次上市之前,爸爸们市值你追我赶、非常接近,到了阿里二次上市(下图黑竖线处),市值差距迅速呈现喇叭口拉大;疫情宅经济让腾讯追回了一程,但之后仍然恢复原状。
(腾讯 vs. 阿里市值,蓝线阿里,黄线腾讯,数据来源:ycharts.com)
因此只要市场认可你资金利用能力与估值倍数,不停增发融资就可以做大市值,只要你确实知道该怎么样花这笔钱创造价值。而没有融资需求的融资我认为是耍流氓,因为这会成为你公司账上的excess cash,是100亿就是100亿,不应该给任何估值倍数,在做估值比较时应该砍掉。
最后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反正两个爸爸都不分红),投资腾讯,无论是从阿里刚上市到现在,还是三年回报,抑或是一年回报,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都不输给投阿里。
(腾讯 vs 阿里自2014年阿里上市以来投资回报,蓝线腾讯,黄线阿里,下同,数据来源:ycharts.com)
(腾讯 vs 阿里 三年回报,数据来源:ycharts.com)
(腾讯 vs 阿里 一年回报,数据来源:ycharts.com)
因此,市值论可休,爸爸们的战争更多的是应该在业务对抗层面去聊天,阿里与腾讯各自优势明显(腾讯的社交与游戏,阿里数据库技术、云计算、甚至AI芯片等),一个大愚若智的市值对比并不能说明问题,市值短期差异这个历史数据,不应是看多、看空公司未来表现的依据。
2. 阿里 to B,腾讯 to C?
再来说一说另一种论调,阿里 to B强,腾讯 to C强,所以疫情期间宅经济让腾讯市值超越阿里,而复工复产后的企业报复性加班加点,所以阿里市值就起来了。以此来印证一个观点:腾讯没有to B的基因。当然从吴军的口中说出来,这是一个已经唱了一年的老观点。
一年前的观点立不立得住,数据最真实,如下图所示,一年以来代表腾讯产业互联网实力的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一直维持同比高增长。即使在疫情下的Q1和Q2也不例外,而Q2收入更是同比增长30%,至人民币298.62亿元。这一块业务的规模接近于核心业务“游戏 社交”的一半,与后者一起膨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