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路板是怎么设计出来的(2)
设计上零点几毫米都是可以的,但实际上对于厂家来说是需要有最小宽度标准的,
宽度设计的太小了,做不出来。在通常的设计标准之上,需要以电路板生产厂家的实际生产标准来校正设计标准。
比如焊盘的最小宽度:有的厂家能做到最小宽度为0.2mm,有的厂家能做到0.25mm,要做0.2mm就无法保证能形成焊盘了。
举例2,检查阻焊层上所开的窗口与焊盘的间距。
通常,电路板上一层绿色的薄膜质感的层就是阻焊层,顾名思义,阻焊层上是无法正常焊接的。
如图,阻焊层的窗口通常都要设计的比焊盘的直径大。这是为了开窗口与焊盘间保持一定的间距。
通常设定为0.2mm,这样制板上即使出现一定误差,也不会使阻焊层覆盖到焊盘上,导致焊接不良。
举例3,检查走线的最小宽度以及走线的最小间距。
通常的工艺可以把最小宽度和最小间距分别做到0.2mm,
要做到更小的时候,就需要特殊工艺。在这里只介绍通常情况下,生产厂家能做到的最小标准。
举例4,检查电路板边缘或是非镀锡通孔(NPTH)与走线的最小距离。
电路板边缘通常与走线的最小间距设定为1mm(条件需要时可以设定为0.5mm,非推荐),防止在电路板分割时,割裂走线。
设定为3mm,在对电路板利用机器焊接元件时,由于实际使用的机器自身的限制,可以避免损伤电路板边缘附近的走线。图5所示,
元件外形线(丝印来表示)通常也要和电路板边缘保持1mm以上的距离(设计中位置被指定的元件除外)。
元件的焊盘与电路板边缘至少保持1mm以上,通常在3mm到5mm为佳。除了防止割裂,同时也降低了给焊盘带来的疲劳度,防止焊盘受到相对应力而从电路板上脱落。
非镀锡孔(NPTH)与走线间的最小距离则是根据非镀锡孔的使用而决定与走线的距离。图6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