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义乌何斯路村的集体经济变革历程(2)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现在并没有很正式的去做什么专门去改变村民的事儿,只是潜移默化去做,比如邀请村民来喝茶什么的。村民现在开始慢慢的接受国学,慢慢的有人来学,熟了之后就会改变对国学的认知,现在村民还比较害羞。“试图抱着用多元文化来影响村民的文艺青年们在论坛里叽叽咋咋的评论该村村民。
古建筑的整旧是很多中国农村里要面临的课题,很多老建筑如宗庙祠堂不修,以后就永远没有了。何斯路村面对的是117间旧房子置换腾空的工作任务,他们找来美国的公司花了1200万做了规划。
古村落是由村集体修复重建的,产权是村民的,村里支付修建费用。接下来还把原先村里的一个“何里养猪场”旧址做成博物馆,引进国学学校,把园区里的花引进片区,明年与分水塘连起来。还要引进4d技术,同样是请美国的公司做空间设计。
另外据何允辉在上周六西南大学的论坛上透露:国家发改委的项目都准备落户到这里来,这是一个快速制造的项目。“正在谈,明年就会进来”。
林林总总,总之让人产生好奇。这些都是集体经济创造的奇迹吗?鉴于此前二十年间中国出现的一北一中一南:大邱庄、南街村、华西村由盛而衰或消失在媒体视野中的往事,记者对于这样的村庄的飞速发展也不免存疑,是晚,我们找到何允辉继续采访。
想从他那里继续回答我们的疑问,因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于本周召开的缘故,我们的话题大多集中在目前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变迁上,首先看看何斯路村是如何在诸多的法律空白点中,寻找到突破点的,比如,何斯路村的集体经济的增值部分是如何分配的,就像当年安徽小岗村的沈浩们做的那样吗?
功德银行:村民用善举换积分,用积分换信用,用信用换贷款
我们的采访首先从何斯路村的概况开始。何斯路村的乡村概况2011年前后,大概如下:
人口:全村986人,老人246人,442户,10个小组,打工的大概50-60人,当老板的差不多也50-60人,打工的收入差不多在4000元左右。30-40人在从政,主要是街道、镇、市有关部门。
农用地情况:耕地360亩,一人流转了70亩,后转给合作社。除了志成湖下的是水田,其他都是旱地,村里的土地91%都流转了,大概还有十户没有流转。薰衣草现在70-80亩,准备在扩大到100亩。村里现在每人有15平方米的自留地,这些自留地是给村民种菜用的。
农用地分布:薰衣草:70-80亩,最开始搞薰衣草的有何连华、何允辉、何兰、何文奇;何里工作片前山脚:50亩,准备种薰衣草;先塘畈(分水塘附近):50亩,水稻田,流转给村民了,村民又转租给外村的人。时间到2024年,流转15年,种桃树,养鸡鸭;石头下:50亩,一半水田,一半种桃花,桃树:70亩;山背后—石岩头:70亩左右
流转费:按照块数投标的,黄山口那边是160斤晚稻每亩,按照市场价计算。前山脚那块按招投标价格计算。林地情况:林地目前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没有人管。
村民在宅基地上的建房标准:1-3人占地面积10***米,4-5人占地面积126平方米,4-6人占地面积156平方米。
村经济状况:整块收入是783万,房租等200多万。村里的最高经济组织是何斯路休闲合作社,集体资产超一亿,其中薰衣草35%,山地自行车10%,酒店55%。园区基建大概是1500万,酒店基建3800万。村集体只完成分配任务,所有权是村集体的,红利分配是村民的,其中有5%大概几十万是村集体的资产。
何允辉说话不紧不慢的,介绍的情况很翔实、细致:就是这样的一个村子,情况并不算特别复杂,要发展经济,是有前提的:资源型资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这里算是都有。
“然而农村最难的事情:对人的灵魂的改造。这是最难的,要从基础做起,守村里的规则。现在和晏阳初那个时候不一样,现在有条件有机会去做,国家也在全民推进这个事情。”何允辉的助手用手机发给记者一篇村庄治理工作总结报告上这样写道。
“乡村是根脉所在,能让人类更好的活着。乡村的资源配置是可循环的,可再生的,用最基本的方法就可以生活,这种生活是随机而发的,而城市的生活则是高耗能的。村庄的改造过程就是人的改造过程。领头人是围绕在村庄周围的农村精英,而村民的改良,就是人性的回归。我们不能套用西方的模式,我们传承了千百年的东西必然有他的可取之处,要结合西方的用。有一部分人已经占得先机,要让更多的先富起来的人负担更多的责任。发动更多的新乡贤回乡村造梦,要深挖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带领更多的乡民造梦。
何允辉当初肯定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不然不会有后来被广为称颂的”功德银行”。这位党委书记突发奇想按下的这枚类似于“功德银行”这样的信用资产化的按钮,可以理解为其后数年间,这个浙中农村开始出现人心思齐,并最终神秘崛起的根本所在。
相比之下,我们想要提问的那些关于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经济制度改良的话题,在何允辉看来,还没有这个重要,按照他的话讲:只要人心齐了,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呢,集体组织壮大了,比如资产都过亿了,还有什么制度上的障碍是不能用民间智慧突破呢?小岗村的沈浩们不也是这样吗?
古建筑的整旧是很多中国农村里要面临的课题,很多老建筑如宗庙祠堂不修,以后就永远没有了。何斯路村面对的是117间旧房子置换腾空的工作任务,他们找来美国的公司花了1200万做了规划。
古村落是由村集体修复重建的,产权是村民的,村里支付修建费用。接下来还把原先村里的一个“何里养猪场”旧址做成博物馆,引进国学学校,把园区里的花引进片区,明年与分水塘连起来。还要引进4d技术,同样是请美国的公司做空间设计。
另外据何允辉在上周六西南大学的论坛上透露:国家发改委的项目都准备落户到这里来,这是一个快速制造的项目。“正在谈,明年就会进来”。
林林总总,总之让人产生好奇。这些都是集体经济创造的奇迹吗?鉴于此前二十年间中国出现的一北一中一南:大邱庄、南街村、华西村由盛而衰或消失在媒体视野中的往事,记者对于这样的村庄的飞速发展也不免存疑,是晚,我们找到何允辉继续采访。
想从他那里继续回答我们的疑问,因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于本周召开的缘故,我们的话题大多集中在目前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变迁上,首先看看何斯路村是如何在诸多的法律空白点中,寻找到突破点的,比如,何斯路村的集体经济的增值部分是如何分配的,就像当年安徽小岗村的沈浩们做的那样吗?
功德银行:村民用善举换积分,用积分换信用,用信用换贷款
我们的采访首先从何斯路村的概况开始。何斯路村的乡村概况2011年前后,大概如下:
人口:全村986人,老人246人,442户,10个小组,打工的大概50-60人,当老板的差不多也50-60人,打工的收入差不多在4000元左右。30-40人在从政,主要是街道、镇、市有关部门。
农用地情况:耕地360亩,一人流转了70亩,后转给合作社。除了志成湖下的是水田,其他都是旱地,村里的土地91%都流转了,大概还有十户没有流转。薰衣草现在70-80亩,准备在扩大到100亩。村里现在每人有15平方米的自留地,这些自留地是给村民种菜用的。
农用地分布:薰衣草:70-80亩,最开始搞薰衣草的有何连华、何允辉、何兰、何文奇;何里工作片前山脚:50亩,准备种薰衣草;先塘畈(分水塘附近):50亩,水稻田,流转给村民了,村民又转租给外村的人。时间到2024年,流转15年,种桃树,养鸡鸭;石头下:50亩,一半水田,一半种桃花,桃树:70亩;山背后—石岩头:70亩左右
流转费:按照块数投标的,黄山口那边是160斤晚稻每亩,按照市场价计算。前山脚那块按招投标价格计算。林地情况:林地目前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没有人管。
村民在宅基地上的建房标准:1-3人占地面积10***米,4-5人占地面积126平方米,4-6人占地面积156平方米。
村经济状况:整块收入是783万,房租等200多万。村里的最高经济组织是何斯路休闲合作社,集体资产超一亿,其中薰衣草35%,山地自行车10%,酒店55%。园区基建大概是1500万,酒店基建3800万。村集体只完成分配任务,所有权是村集体的,红利分配是村民的,其中有5%大概几十万是村集体的资产。
何允辉说话不紧不慢的,介绍的情况很翔实、细致:就是这样的一个村子,情况并不算特别复杂,要发展经济,是有前提的:资源型资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这里算是都有。
“然而农村最难的事情:对人的灵魂的改造。这是最难的,要从基础做起,守村里的规则。现在和晏阳初那个时候不一样,现在有条件有机会去做,国家也在全民推进这个事情。”何允辉的助手用手机发给记者一篇村庄治理工作总结报告上这样写道。
“乡村是根脉所在,能让人类更好的活着。乡村的资源配置是可循环的,可再生的,用最基本的方法就可以生活,这种生活是随机而发的,而城市的生活则是高耗能的。村庄的改造过程就是人的改造过程。领头人是围绕在村庄周围的农村精英,而村民的改良,就是人性的回归。我们不能套用西方的模式,我们传承了千百年的东西必然有他的可取之处,要结合西方的用。有一部分人已经占得先机,要让更多的先富起来的人负担更多的责任。发动更多的新乡贤回乡村造梦,要深挖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带领更多的乡民造梦。
何允辉当初肯定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不然不会有后来被广为称颂的”功德银行”。这位党委书记突发奇想按下的这枚类似于“功德银行”这样的信用资产化的按钮,可以理解为其后数年间,这个浙中农村开始出现人心思齐,并最终神秘崛起的根本所在。
相比之下,我们想要提问的那些关于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经济制度改良的话题,在何允辉看来,还没有这个重要,按照他的话讲:只要人心齐了,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呢,集体组织壮大了,比如资产都过亿了,还有什么制度上的障碍是不能用民间智慧突破呢?小岗村的沈浩们不也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