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斋到底是谁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脂砚斋到底是谁
本文核心词:红楼梦绛芸轩(绛云轩),脂批中或作紫芸轩。很容易联想到赤瑕宫(赤霞宫),曹寅的《楝亭诗钞》里与朱赤霞多有唱和之作。柳如是的居处叫做绛云楼。贾宝玉的诗曰“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周汝昌认为这一联暗含着脂砚斋的名号,因为李贺有诗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难道紫芸轩和脂砚斋这两个名号是相对的?
脂砚斋之所以取此名号,或许由于曹雪芹写作时常常由他在旁研墨,用的即脂砚。他可能要研两种墨,一是为雪芹研的黑色的墨,一是供自己批书的朱砂墨。如若其然,脂砚斋应该不是雪芹之叔,畸笏叟才是。
难道曹雪芹用的那方脂砚就是书中补天剩余石变作的那块赤瑕之玉?端砚色如马肝,李贺有诗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贾宝玉的诗曰“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曹寅的《楝亭集》中有好几首诗写砚台,可知是个砚迷。所谓“文人爱砚,武人爱剑”。贾政作过一个谜语,谜底正是砚台。每个人所作的谜语几乎都象征着自己的命运,比如贾母所作“猴子身轻站树梢——荔枝”乃是隐喻贾家将会“树倒猢狲散”。贾政的原型如果是畸笏叟曹頫,大概曹頫也和曹寅一样是个砚迷,或许他说过自己前世是块端砚石之类的话,也可能曹頫、雪芹的父亲给他们起过砚台之类的小名。曹頫惭愧前辈拥有的那些砚台都用来写经世济时之文字,独独自己的这方脂砚只能用来写小说这种不入流的东西。或许“脂砚斋”这个名号最初是属于曹頫,初评《石头记》的是他;后来那位“秦淮旧梦”中的女子来到了雪芹身边,帮助他写作、整理书稿,并促使雪芹对书稿进行大规模的修改,此时“脂砚斋”这个名号便转给了这位女性,由她重评《石头记》,曹頫则改名“畸笏叟”。
那位女子到底是何人?周汝昌认为是史湘云,我觉得可能是个丫鬟或戏子,比如麝月、芳官。
贾宝玉的旧号有“绛洞花王”,能够联想到的有警幻仙姑所在的放春山遣香洞,薛宝钗的住处如雪洞,孙悟空乃水帘洞中美猴王。
春山:比喻婦女的眉毛。春色點染的山容,其色黛青,如婦女眉色。
宋.歐陽修.玉樓春:「春山斂黛低歌扇,暫解吳鉤登祖宴。」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四齣:「惟有美人稱妙計,憑君買黛畫春山。」
脂砚斋到底是谁?裕瑞说是曹雪芹的叔叔。脂批曾把自己和钗、颦相比,可见脂砚斋是一位女性,所以我以前不太认同叔叔说。如今对此有些新的见解。
历史上的确有一方脂砚,原来属于名妓薛素素。曹寅的《楝亭集》里有好几首写砚台的诗,可知是个砚迷,所谓“文人爱砚,武人爱剑”。周汝昌先生曾经见到过脂砚,此砚在文革期间丢失,至今下落不明。如此看来,这方砚在薛素素之后可能辗转到了曹家,虽经抄家,此砚依然保存在曹頫手中。曹頫很喜爱此砚并自号“脂砚斋”,甚至《石头记》中的那块女娲补天剩余石可能就是这方脂砚。第二十二回制灯谜,每个人所作的灯谜都是各自命运的象征。贾政出的谜语谜底正是砚台,也就是他把自己比作了那方砚台,用这方砚台磨墨记录下整个家族的衰亡史。开篇楔子里石头和空空道人的对话就是曹頫与曹雪芹叔侄二人的对话。曹雪芹的早期作品《风月宝鉴》旨在戒妄动风月之情,可能曹頫读过此书后提议写家族衰亡史,并提供素材,二人合作完成了《石头记》的初稿。后来又有一位“秦淮旧梦”中的女性来到了曹雪芹身边,那位女性是与雪芹一起经历过被抄家之前在江宁织造府的繁华岁月的,她读过书稿之后也提出了修改意见,建议曹雪芹写一写她们这些被忽视的女性,于是曹雪芹再次对书稿进行了修改。
女性的社会地位虽低,写小姐的书此前还是有的;《红楼梦》首创之功是把丫鬟这个属于贱民的群体搬上了舞台,还有芳官、龄官这样地位更低的戏子。曹雪芹读过不少小说,他憋着一股气,偏偏要用这些最低贱、不在世人目中的丫头、戏子来压倒前人笔下那些束带顶冠的帝王将相。《水浒传》是反书,《红楼梦》则是伸冤的诉状。
曹雪芹写小说时脂砚斋大概就在一旁为他研墨,用的便是脂砚。脂砚斋这个名号可能属于两个人,先前是曹頫,初评石头记的就是他。后来那位“秦淮旧梦”中的女子来到了曹雪芹身边,二人合作修改此书时,这个号便转给了这位女子,重评石头记的应该是这位女子。曹頫则改号为畸笏叟。“畸笏”二字不知何义?妙玉喜欢自称“畸人”,笏字来自《满床笏》?
批语中有句麝月闲闲无语,令余酸鼻,正所谓对景伤情。丁亥夏。畸笏。这条批语说明麝月的原型当时就在场,那么或许脂砚斋就是麝月?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周汝昌汇校的版本中这一句最后是“改名《石头记》为《情僧录》”,如今看来显然这“名”字多余,空空道人并不只是把书名改为《情僧录》,而是修改了整部书。
许多人年纪大了都爱写回忆录,何况是曹頫这样一个经历过百年旺族兴亡史的人。他知道的事多,但文采不及雪芹,故雪芹将他的记录脱胎换骨。曹頫的那一篇所谓的《石头记》是以怎样的形式写的,真实的回忆录还是小说故事呢?可能是前者,他只打算在家族中传阅。雪芹读过后为贤者讳,便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衍出这段故事来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