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吃观音土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为什么要吃观音土
本文核心词:吃土,观音土,原创UP骡子不少的地方看到大旱饥荒的时候人们吃观音土,这种土只能临时充饥,吃了没法消化,吃多会出人命。然后就感觉很想不通,就算树皮草根都被吃了,吃树叶或者把木头煮烂了吃也至少不会吃死人
把木头煮得烂烂的,得用多少热量?这些热量需要燃烧多少燃料?这些燃料的热值是多少焦耳每千克?收集这些燃料需要耗费人类多少能量?这是典型的入不敷出,仅仅是为了增加饱腹感却无法获取能量,犯不上这么拼。
很多人印象中荒年吃树皮应该是这样的:
很显然这种吃树皮的方法是不对的,连饱腹感都获得不了,但是丧失理智的情况下,又能怎么样呢?
那么正确的吃树皮方法应该是什么呢?
我们不能等到吃完最后一顿粮饿好几天之后才想起来吃树皮,那样你就没力气处理食材了。荒年来了,把榆树根的皮晒干,冬天主要是风干。冬天的空气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都很低,那个筒子用风一吹就干了。然后,用石碾子轧。转几圈就把树皮里边的面粉 轧出来了。然后过箩,把不能轧碎的韧皮部里的长纤维扔掉。树皮的面可以做面条,因为冬天里边含有大量的糖,比较甜。
把木材煮烂吃掉是很不合适的,磨碎了掺进其他食物里才是正确的,欧洲的锯末面包从中世纪一直吃到了几十年之前。
至于题主说的把木材煮烂,且不说人类不能消化木质纤维,那个年代中国人根本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只觉得饱了就能活。中国人形容饥荒之年,用的话叫做“易子而食,析骨而爨”。而赤地千里的大饥荒,不仅仅缺乏吃的,也缺乏燃料。开门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在第一,又有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燃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饥荒真正严重的时候,可能你的最后一点力气已经不能支撑你迈起浮肿的脚,挺着腹水的肚子出门找柴火了。出门的话,就会耗尽身体里的能量,饿死在外面。
哦,对了,没准那时候你可能在逃荒,家也没有。
晋惠帝面对饥荒,说“何不食肉糜?”
而题主面对饥荒,说“何不烧煤气?”
高岭土,(英語:Kaolinite),又稱觀音土、白鱔泥、膨土岩、斑脱石、甘土、皂土、陶土、白泥,是一種含鋁的矽酸鹽礦物,呈白色軟泥狀,颗粒细腻,狀似面粉。其化学成分相当稳定,被誉为“万能石”。為製造瓷器和陶器的主要原料。英語名稱「Kaolinite」源自於中國江西省景德鎮附近的高嶺山。
目录
基本資料類別矽酸鹽化學式Al2Si2O5(OH)4性質分子量258.16u顏色白色,有時雜質含紅、藍或棕色晶体惯态黏土狀晶系三斜晶系解理{001}完美解理斷口無斷口,土狀硬度2 - 2.5光澤無光澤條痕白色透明性透明至半透明比重2.16 - 2.68折射率α 1.553 - 1.565, β 1.559 - 1.569, γ 1.569 - 1.570其他特徵具有可塑性
高嶺土可直接書寫於物體上
1成分
2應用
3高嶺土與饑荒
4產地
5参考資料
6外部連結
目前大家 很多是凭空想象的,虽然对其中的艰苦困难报以了极大的悲悯,但对细节的想象和现实差了太多。
首先,大饥荒的时候,只要能走得动,就是需要出去觅食的,找到食物,也是可以烧柴做出来的。1942年的时候,村民为了背观音土,可以往返六十里地。贫苦百姓家用清蒸法,观音土要和野菜一起制,先把观音土筛细了,添水,与野菜一起揉成一个团子,蒸熟,像吃窝窝一样咽下去。
还有一种制法,是油酱烹烧,富户才干这种事。清末杭州被困时期,城内能吃的都被吃光了(包括草和树皮),到最后,“乏食者搬取(观音土)而回,以油酱烹烧,其味大可适口”。
树皮的吃法通常也不是直接就啃,饿绿了眼的人才那么干。人们都是先扒树叶,树叶扒光了,才扒树皮。树皮得去掉老皮,留下嫩皮,再蒸煮切段,晒干后磨成细粉。野菜根洗干净,热水焯一下,切碎成细末,与树皮糊一起捏成菜团。
树皮也分好吃不好吃,好吃的滋味只能说不差,难吃的则十分苦涩,比如说杨树皮。差劲的树皮能把人胀死,到肠里屙不出来,饿极了再吃东西,久而久之就憋死了。
观音土也是这样的,食之令人饱腹。
现在有一种止泻药,叫“蒙脱石散”,利用的就是观音土涩肠的作用。故而这土比窝窝还能管饱,吃一丁点就令人感觉腹中胀满。土在肠胃中凝滞不前,根本拉不出来,到最后的结果就是肚子鼓胀得像个小西瓜,敲起来十分坚硬(就是成石头了),这时候就该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