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铁早期双层客车介绍(2)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东风号双层客车
其拖车即为SK1型双层硬座车。
该车设计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完成。
作为第一型双层客车,其结构十分特殊。
使用定制的202型转向架,车门为双开门(后改为单开门)
侧上车顶设有采光窗,上层使用下开式车窗,下层使用上开式车窗
上下层客室各使用多达16根支柱(通天柱),来支撑车体上层结构,行李架也由立柱进行固定,导致了行李架一直延伸到中部过道
即使立柱和行李架的结构已经使客室空间极为狭隘,但是仍然使用了3 3座式
通风器使用的依然是旧式的格兰德式通风器,下层由车底侧部的通风口进行通风
车体重量异常的低,自重仅仅47吨,可能修改结构或缩水材料以降低重量
无手制动机
该车早期运用期间因空间问题饱受批评。
该车生产于1958年,共4辆,1962年动力车报废后编入新造的双层客车列车组继续使用。
拥挤的内部空间,可见通天柱
东风号双层客车主要参数
车体长度 23.6 m
宽度 3.1 m
高度 4.65 m
自重 47.5 吨
定员 198 人
构造速度 120 km/h
转向架 202型
取暖方式 温水循环锅炉取暖
双层客车列车组
该车组于1961年全列生产完成,定位为中短途使用。
共有SYZ(硬座车),SRZ(可躺式软座车),SRYW(软硬卧车),SXT(行李发电车)四种车型。
该列车组吸取了上一代双客的教训,改进了部分设计。
改进了承载结构,取消了上下层立柱,改用下层拱形结构支撑上层结构
使用了新型UD1转向架,盘式制动,但是仍没有手制动机
大部分车辆通风设计大幅度改进,上层采用了类似于德国客车所安装的自然通风器,而下层使用机械通风器,其通风器设计可能来自从德国进口的高级客车或原苏联专家的指导
类似于双层客车列车组所使用的流线型通风器的通风器
硬座车
比起前代座椅改为2 2座式,以避免空间上的拥挤,但是座位过道面都拥有一个简易折叠座椅,平时可作为扶手使用,超员时可放倒作为座椅使用(即现硬卧车小桌板的座椅一样的结构)。
定员128人,超员20%时152人
部分车厢因有特殊布局结构定员略有不同(包括小卖部,播音室,茶炉室等)
本车共5辆
其拖车即为SK1型双层硬座车。
该车设计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完成。
作为第一型双层客车,其结构十分特殊。
使用定制的202型转向架,车门为双开门(后改为单开门)
侧上车顶设有采光窗,上层使用下开式车窗,下层使用上开式车窗
上下层客室各使用多达16根支柱(通天柱),来支撑车体上层结构,行李架也由立柱进行固定,导致了行李架一直延伸到中部过道
即使立柱和行李架的结构已经使客室空间极为狭隘,但是仍然使用了3 3座式
通风器使用的依然是旧式的格兰德式通风器,下层由车底侧部的通风口进行通风
车体重量异常的低,自重仅仅47吨,可能修改结构或缩水材料以降低重量
无手制动机
该车早期运用期间因空间问题饱受批评。
该车生产于1958年,共4辆,1962年动力车报废后编入新造的双层客车列车组继续使用。
拥挤的内部空间,可见通天柱
东风号双层客车主要参数
车体长度 23.6 m
宽度 3.1 m
高度 4.65 m
自重 47.5 吨
定员 198 人
构造速度 120 km/h
转向架 202型
取暖方式 温水循环锅炉取暖
双层客车列车组
该车组于1961年全列生产完成,定位为中短途使用。
共有SYZ(硬座车),SRZ(可躺式软座车),SRYW(软硬卧车),SXT(行李发电车)四种车型。
该列车组吸取了上一代双客的教训,改进了部分设计。
改进了承载结构,取消了上下层立柱,改用下层拱形结构支撑上层结构
使用了新型UD1转向架,盘式制动,但是仍没有手制动机
大部分车辆通风设计大幅度改进,上层采用了类似于德国客车所安装的自然通风器,而下层使用机械通风器,其通风器设计可能来自从德国进口的高级客车或原苏联专家的指导
类似于双层客车列车组所使用的流线型通风器的通风器
硬座车
比起前代座椅改为2 2座式,以避免空间上的拥挤,但是座位过道面都拥有一个简易折叠座椅,平时可作为扶手使用,超员时可放倒作为座椅使用(即现硬卧车小桌板的座椅一样的结构)。
定员128人,超员20%时152人
部分车厢因有特殊布局结构定员略有不同(包括小卖部,播音室,茶炉室等)
本车共5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