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小知识

漫威之父斯坦李的简史(2)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大萧条中的失业者
“我最早的记忆,就是爸妈在家里商量,如果付不起下个月租金了,该么办。”斯坦 · 李从小目睹了父母为了钱的问题,日复一日的争吵。
记忆中唯一温馨的时刻,就是周日晚上,一家三口围坐在收音机旁,听着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口技艺人和木偶搭档表演的滑稽短剧。
小小的斯坦 · 李看着妈妈在狭小的厨房里做饭,看着爸爸去四处搜刮招聘广告,白天奔波一天,晚上回到家,满脸的失望和沮丧。
“他们从来都不能好好地相处。”(They never got along.)妈妈低下头,向自己的姐妹借钱,全家换到了更小的廉租房,斯坦 · 李每天只能睡在沙发上,唯一的窗户正对着对面楼房的砖墙。
“我永远都看不到,别的孩子是不是正在街上玩棍子球游戏。”因为生得弱小,他在学校里还经常遭到大孩子的欺凌,他没交到什么朋友,所以他经常一个人在家读书。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随身带一本书或杂志,甚至会边吃早饭边看书。
“很多时候,我只能借读书,来逃避生活中的苦闷和忧伤。(It was my escape from the dreariness and sadness of my home life.)”
从记事开始,斯坦 · 李就自己在本子上涂鸦,“我经常先画一条地平线,然后往上面添一些小火柴人儿,再给自己编一些小故事出来。”
在学校里,斯坦 · 李由于成绩优异,跳到了更高的年级,但是周围都是比他大的孩子,他很难融入进去,总是孤零零一人。“我总觉得自己像一个局外人。”(I was always something of an outsider.)
小时候的斯坦 · 李最喜欢看电影,他爱看《罗宾汉历险记》和《丛林之谜》,他渴望银幕上让他目眩神迷的世界。“那是我渴望栖身其中的世界,哪怕只能在想象中过把瘾也好(worlds which I longed to inhabit, if only in imagination)。”
现实是冷峻的。1929 年,美国失业率是 3%;到了1932年,失业率飙升到 24%。对于斯坦 · 李一家,保住出租屋,保住这个家,已经是一个奇迹。
到了高中毕业的年纪,家里真的拿不出钱来供斯坦 · 李念大学,他只能像其他几百万个青少年一样,去找工作。他去电影院里当引座员,去牛仔裤制衣厂里做勤杂工,给名人写讣告。1939年,这个连续工作了 3 个月的年轻人,通过他所能找到的一切工作,赚到了 150 美金,那一年,是大萧条最严重的一年。斯坦 · 李毕业几个月后,希特勒入侵波兰。
父亲依然失业,而斯坦 · 李必须扛起这个重担。青少年时期的动荡强烈地影响了他的价值观:“我心里始终有个声音告诉我:我还不够成功。(Part of me always felt I hadn’t quite made it yet. ”)
这个极度敏感、渴望被人认同的小伙子,即将踏上一条他从未想过的道路。在旁人眼里,他在这条路上,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而只有他自己清楚,在这条路上,他不堪回首的一切,只会更多。
02、30年代:走后门,进漫威
“你好,我叫斯坦 · 利伯。”
“欢迎你加入我们。”及时漫画公司的主编乔 · 西蒙(Joe Simon)站了起来,伸出手去,欢迎这位 17 岁的小助手。一周 8 美元的薪水,斯坦·李需要它,家里人更需要它。
当然,他也同样需要家里人——找找关系,走走门路。这家公司的老板,名叫马丁 · 古德曼(Martin Goodman),他的妹妹,嫁给了斯坦 · 李的表舅,也就是他妈妈的表弟(Robbie Solomon)。
妈妈站在一个大厦门口,语重心长地跟他舅说:孩子想当编剧,苦于找不到门路,在裤子工厂里的工作还给弄丢了,还请他舅想想办法。
表舅答应得倒是挺痛快,转身就带孩子进了公司:“这是我大侄子,你们能给他找点儿事儿干不?”(This is my nephew, can you find something for him to do?)
原来这位表舅,不仅是老板古德曼的妹夫,同时还是他手下的发行经理——古德曼老板很喜欢用“自己人”。按辈分讲,斯坦·李应该算是他的“妹夫的表姐的孩子”,好歹也可以叫一声“亲戚”。
这位古德曼老板,一向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只不过大多数人不敢像他那么明目张胆罢了。早年间,古德曼就是干杂志出版的,他有一条非常简单粗暴的公式:“如果你有一部作品走红了,那就如法炮制(add a few more),这样保准能挣大钱。”
做文摘杂志的时候,古德曼会一声不吭地把别家杂志上的故事扒下来,直接印到自家杂志上。
1939 年,古德曼在纽约成立了及时漫画公司(Timely Comics),它是漫威漫画公司的前身(以下统称为“漫威”)。那时候的“漫威”,并不会专心做什么超级英雄漫画,因为古德曼只有一个原则:什么赚钱做什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