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仁天皇 对中国 我怀有深深敬意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日本明仁天皇 对中国 我怀有深深敬意
本文核心词:历史,纪实,中日关系,明仁,日本天皇,中国情,上皇“根据日本二战后制定的新宪法,天皇不具有实权,不参与政治事务,只作为日本国民的象征。但即便如此,明仁天皇以其反战的言行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中日战后恢复邦交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日本将正式告别“平成时代”。在4月30日明仁天皇举行退位仪式后,日本5月1日将启用新年号“令和”,由皇太子德仁继承大统。日本将进入“令和时代”。在明仁天皇在位的最后时刻,我们试图讲述一下明仁天皇和他的中国记忆。
一、史上首位访华的日本天皇
1992年10月23日至28日,应中国邀请,明仁天皇偕皇后美智子对中国进行了为期近一周的访问。可以说,此次访问开启了两千多年中日交流史上的先河,也成为了当代中日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
在临行前,明仁天皇曾接受国内外记者采访。在谈到此次访华的意义时,明仁天皇说:“日本与中国在地理上十分接近,两国也有着长久的交往历史。自古以来,日本人就在学习中国文化,并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从方方面面培育了日本的文化,例如日本人根据中国的汉字创造了日本的假名。因此,中日两国间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混在一起,很难分清彼此。我认为,在中日两国这样的关系中,两国人民互相理解、增进友好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我的此次访华可以成为促进两国友好发展的契机,我将感到十分荣幸。虽然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能拜访一部分地区,但我希望能够通过接触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能够与更多的人们进行交流,深化彼此之间的理解,并增进友好的关系。”
被问及对中国抱有何种印象时, 明仁天皇说:“我从小就听过关于中国的故事,也读过中国的书籍,因此对中国十分感兴趣。我从中国的古籍和历史中,学到了许多。我十分喜欢中文里的一个词,‘忠恕’。这个词出自中国的《论语》,意思是对自己要诚实,并多考虑他人的感受。此外,时任东宫大夫的穗积曾写过一本《新译孟子》,后来我也十分感兴趣地阅读过。日本人正是像这样沐浴在中国文化的恩惠之中。对于从远古时代就孕育出这般文化的中国,我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另外,我所接触过的中国人,都让我感觉到非常亲切”。
美智子皇后则表示:“我上小学时,在音乐课上曾学过一首描写长江的歌。歌词是滔滔大河,不舍昼夜,浩荡奔流,滋润着大陆的沃野.....。唱着这支歌,顿感心中无限的宽阔,这种感受至今记忆犹新。如今,想起这支歌就想到了中国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
明仁天皇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喜爱,不只是嘴上说说。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外交部前大使王泰平回忆,当时明仁天皇先是来到了北京,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会晤。在北京访问期间,天皇和皇后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八达岭长城,两人手拉着手一直登上第三烽火台,还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故宫博物院,领略了紫禁城的风采。
在结束对北京的访问后,明仁天皇夫妇又动身前往西安。王泰平说,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的西安,是天皇和皇后期待已久的访问地。在那里,天皇夫妇登上了大雁塔,寻觅“遣唐使”的足迹;后又来到被誉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的碑林博物馆,特意找到了自己即位后的年号“平成”的语源:《尚书·大禹谟》石刻上的“地平天成”四字,深感中日关系之源远流长。此后,天皇夫妇还前往上海进行访问,并最终从上海乘机返回日本。
王泰平回忆说,在返回日本的专机上,天皇沉醉于这次难忘的华夏之旅,俯瞰神州和扶桑山河,不禁诗兴大发,赋诗一首:
“别华夏兮把家还,
览山川兮云雾间。
红霞艳兮映白雪,
富士峰兮色斑斓。”
二、“学习历史,面向未来”
根据日本二战后制定的新宪法,天皇不具有实权,不参与政治事务,只作为日本国民的象征。但即便如此,明仁天皇以其反战的言行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中日战后恢复邦交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战结束时,明仁天皇年仅12岁。他对待战争的态度也与其父裕仁天皇不同,这一点不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媒体的报道中,均有体现。
据日本“News Post7”新闻网报道,在1992年10月访华期间,明仁天皇曾在参加中国领导人举办的晚宴时,就关于战争的历史说过这样一番话。
明仁天皇说:“在中日两国关系的悠久历史中,曾有过一段不幸的时期,当时我的国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我对此感到深深的悲痛。”
有日本媒体对此评论称,由于有着如此细心考虑下进行的皇室外交,明仁天皇完美地实现了他“不发动战争”的最大任务。评论还称,即使日本有些政治家对邻国有着挑衅性的言辞和举动,但由于一心祈求和平的天皇得到了日本国民压倒性的支持,天皇在缓和国家间紧张关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不仅日媒如此评价明仁天皇,《环球时报》也曾评论说,作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天皇,明仁天皇受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热情欢迎。他为在新的条件下进一步发展日中友好关系表示的热情和对发展日中友好关系作出的巨大贡献,为两国人民所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