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小知识

风雨54年 中国的地震预报之路(2)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地震后的唐山已成一片废墟
这一切距离成功预测2.4海城地震的时间,仅有一年,让人不禁疑惑:为何唐山大地震未被成功预报?
1976年10月8日,华国锋批示:“登奎、孙健同志,唐山地震未能预报出来的原因,是应该查明的。”
经中科院专门小组的调查,1977年2月25日调查组与国家地震局联合提出了《关于唐山地震未能预报的原因的报告》。报告的结论是:“唐山地震未能预报,是‘四人帮’推行反革命路线干扰和破坏所造成的恶果。”
报告中写道:在7月份,地震局领导小组没有研究过一次震情。7月上中旬,有6个地震专业站和8个群众测报点提出不同程度的震前预兆。7月26日,北京市地震队告急,分析预报室的同志会商后,认为震前预兆严重,要求向局领导汇报。7月27日上午,地震局副局长兼京、津、唐、渤、张地区协作组组长,在听取汇报时很不耐烦地说:“目前院里事情多,下星期再开会会商吧!”
很显然,地震本是天灾,而人祸却让这次天灾有了发挥的余地。
这给了中国地震工作者血淋淋的教训,不由得让人们开始思考:中国未来的地震工作究竟该怎么走?
肆-两大攻关,地震预报的全新探索之路
1977年至1987年,中国的地震活动相对平静,这10年间地震工作者吸取了唐山大地震的惨痛教训先后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地震预报清理攻关(“六五”攻关)和地震预报实用化攻关(“七五”攻关),并提出了我国第二个地震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多路探索,加强地震预报和工程地震的研究,推进地震科学技术现代化,不断提高监测预报水平,减轻地震灾害,发挥地震科学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这个时期,通过反思和科研攻关,使我国地震预报理论方法系统化、规范化,中国地震预报的技术体系和程式终于建立了起来。
伍-汶川,地震预报的转型与社会动员
1988年至今,中国的地震活动又出现了阶段性的活跃,结合现今的地震预报技术体系与程式,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深入发展,把地震工作定义为防震减灾工作,强调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并动员全社会参与;强调以预防为主、防救相结合。***副总理2000年也在全国防震减灾会议上提出建立我国监测预报、震害御防、紧急救援三大体系,人们翘首期待我国地震预报创造新的辉煌。
时隔8年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仅四川一省,震灾造成遇难62,161人,受伤347,401人,一时之间,举国震惊。
由于汶川地震主要发生在山区,地震引发的破坏性比较大的崩塌、滚石加上滑坡、堰塞湖等,比唐山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要严重得多,对于物资运输、地震救援、余震监测等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是新的防震减灾工作面对的严峻考验。
事实证明,地震预报工作转变为防震减灾工作后,社会动员的力量不可小觑:截至2008年9月25日12时为止,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594.68亿元,实际到账款物总计594.08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268.80亿元。
不得不说,我们成功的做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日”的设立,有利于培养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最大限度地有效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陆-xiaoji
地震预报从1966年坎坷走到现在,已经从简单的地震预警工作发展成防救结合的社会工作,可始终不变的,是那颗灾难面前,爱惜生命,守护他人的心。
——守心堂主人 12.14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