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251事件传播还原 谁在吃带血的馒头(2)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限制一个普通人的人身自由是有代价的,所以李洪元释放之后,获取了约10万元(包括人身自由损害赔偿金79300.94元,精神损害抚慰金27755元,两项合计107522. 94元)的赔偿。
这里也并未做发生任何逾越国家法律之外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离职的公司也有证据对你进行相同的起诉,当地的检察院也有权对你进行相同的羁押处理。
让我们感到不适的地方在于:李洪元是个普通人,却因公司起诉而遭遇了牢狱之灾。
但起诉双方都需要证据,需要基于事实去进行法律维权。这里的细节,暂时并未纰漏太多,所以我们不做深究。
而进行事件回顾之后,我们也发现,事情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这里引出了第二点争议——起诉的原因
事件经过按照公开的信息显示,李洪元在2018年1月离职,双方经商谈同意给李洪元补发33万的(331576.73元)离职补偿。
这里的补偿金是2N的,正常情况下应该是N 1。
2018年3月,李洪元就已经通过部门秘书的私人账户收到税后的30万补偿金。事情到此为止,属于初步的尘埃落地。
按照李洪元在接受界面采访时的回答:我知道不下5位华为同事的离职赔偿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
而另外的几位同事并未发生类似李洪元的“牢厂”事故,至少华为真要是19万员工的牢厂,我想今天站出来的也不会只是一个李洪元,华为也不能在组织好19万员工的前提下,创造现在的辉煌。
试问,能去华为的聪明人,有几个人不能明辨是非?
那事情是在哪里转折的呢?
我们注意到,在李洪元拿到30万的离职赔偿后,做了一件特殊的事。
那就是在事情结束8个月后的2018年11月,以没有补发年终奖为由主动起诉了华为公司。
到这里,本来结束的事情开始向着“牢厂”的方向发展。
按照李洪元本人的说法:华为向法院拿出的一份1月22日的部门考评会议纪要,纪要上说我的绩效不好。华为称,这是不给我年终奖的原因。但这份会议纪要有诸多疑点。
也就是说,对于本来就有疑点的年终奖,李洪元没有采取和公司协商的方式在3月份拿到30万补偿时就协商好和解决掉,而是在8个月后选择了先入为主的“你欠我20万”的法律起诉。
然后我们回过头去看看,媒体报道上,华为对李洪元的起诉罪名是什么——很巧合的是:敲诈勒索。
事情至此,双方都在按法律行事。
对于被抓的原因,李洪元自己在采访中主动坦言并不知情。
但事情至此,究竟谁在说谎?谁在为不明的真相意淫?
难道员工向公司索要有争议的20万年终奖,属于正常行为?难道公司的年终奖,仅凭员工自己的计算就能确定?
这里面的细节我们无从知晓,所以不做过多解读。
但希望大家理性思考,别被无良的公知,带偏了自己认知的节奏。
确定好基础的过往事实,事情到这里并未结束:
因为我们知道,这件事已经被放大化了。上到华为高管,下到数码博主和千万粉丝,都在讨论。
那么,究竟是谁在带节奏?
事情起因,源于一个网站的小报道:文章内容正如大家在网上所见到的这般。
这些内容的输出从一开是就带着极强的煽动性进行宣传,比如:他们为文章起名方向都是《弱者应该提放哪些劳动陷阱?》《被拘押的华为员工》以及《拒不道歉的华为》这类极具煽动性的标题,而不是基于《劳动纠纷的合法》事实进行展开。
看看这些吃着人血馒头的自媒体的十万加,我除了恶心还是恶心。
但真正让我后怕的,是这些有组织、有规律和有节奏出现的新闻内容。
比如,从李洪元事情的非“正常发酵”、平台基于纠正错误舆论方向删帖开始,就有人在不断的试图将一起离职纠纷,引向华为是一个无良公司的方向。
而为了给这件事做铺垫,在这两天恰到好处的发生了网易裁员的热点。
恰到好处是有原因的,因为网易这名被裁的员工早在10月20日就开始进行爆料,但直到11月23日以后,才得到了媒体关注。
而在网易事件结束后的2天内,华为的热度又紧接着被热炒了起来。
其中,在华为发布:《如果李洪元认为他的权益受到了损害,我们支持他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包括起诉华为》的声明之后。
立刻有人出来以“你去告啊”“蚂蚁踩大象”的煽动性语言,进行舆论引导。
作为见证了舆论发酵起点的我,从华为12月2日晚上9点发布声明,到2个小时后11点以华为“拒不道歉”的舆论发酵,我看到了太多刀尖舔血的“意见领袖”。
我们究竟哪里来的底气,让一件未明真相的事情变成了“你强你该道歉”的豪言壮语?
又是哪里来的逻辑,让一个学会哭泣人,成为了“弱者就该被不明真相的道德进行保护的强词夺理”?
抛开这些,我作为个人猜测和怀疑,有着一种集体势力在为这些爆发的“情绪买单”。
这里也并未做发生任何逾越国家法律之外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离职的公司也有证据对你进行相同的起诉,当地的检察院也有权对你进行相同的羁押处理。
让我们感到不适的地方在于:李洪元是个普通人,却因公司起诉而遭遇了牢狱之灾。
但起诉双方都需要证据,需要基于事实去进行法律维权。这里的细节,暂时并未纰漏太多,所以我们不做深究。
而进行事件回顾之后,我们也发现,事情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这里引出了第二点争议——起诉的原因
事件经过按照公开的信息显示,李洪元在2018年1月离职,双方经商谈同意给李洪元补发33万的(331576.73元)离职补偿。
这里的补偿金是2N的,正常情况下应该是N 1。
2018年3月,李洪元就已经通过部门秘书的私人账户收到税后的30万补偿金。事情到此为止,属于初步的尘埃落地。
按照李洪元在接受界面采访时的回答:我知道不下5位华为同事的离职赔偿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
而另外的几位同事并未发生类似李洪元的“牢厂”事故,至少华为真要是19万员工的牢厂,我想今天站出来的也不会只是一个李洪元,华为也不能在组织好19万员工的前提下,创造现在的辉煌。
试问,能去华为的聪明人,有几个人不能明辨是非?
那事情是在哪里转折的呢?
我们注意到,在李洪元拿到30万的离职赔偿后,做了一件特殊的事。
那就是在事情结束8个月后的2018年11月,以没有补发年终奖为由主动起诉了华为公司。
到这里,本来结束的事情开始向着“牢厂”的方向发展。
按照李洪元本人的说法:华为向法院拿出的一份1月22日的部门考评会议纪要,纪要上说我的绩效不好。华为称,这是不给我年终奖的原因。但这份会议纪要有诸多疑点。
也就是说,对于本来就有疑点的年终奖,李洪元没有采取和公司协商的方式在3月份拿到30万补偿时就协商好和解决掉,而是在8个月后选择了先入为主的“你欠我20万”的法律起诉。
然后我们回过头去看看,媒体报道上,华为对李洪元的起诉罪名是什么——很巧合的是:敲诈勒索。
事情至此,双方都在按法律行事。
对于被抓的原因,李洪元自己在采访中主动坦言并不知情。
但事情至此,究竟谁在说谎?谁在为不明的真相意淫?
难道员工向公司索要有争议的20万年终奖,属于正常行为?难道公司的年终奖,仅凭员工自己的计算就能确定?
这里面的细节我们无从知晓,所以不做过多解读。
但希望大家理性思考,别被无良的公知,带偏了自己认知的节奏。
确定好基础的过往事实,事情到这里并未结束:
因为我们知道,这件事已经被放大化了。上到华为高管,下到数码博主和千万粉丝,都在讨论。
那么,究竟是谁在带节奏?
事情起因,源于一个网站的小报道:文章内容正如大家在网上所见到的这般。
这些内容的输出从一开是就带着极强的煽动性进行宣传,比如:他们为文章起名方向都是《弱者应该提放哪些劳动陷阱?》《被拘押的华为员工》以及《拒不道歉的华为》这类极具煽动性的标题,而不是基于《劳动纠纷的合法》事实进行展开。
看看这些吃着人血馒头的自媒体的十万加,我除了恶心还是恶心。
但真正让我后怕的,是这些有组织、有规律和有节奏出现的新闻内容。
比如,从李洪元事情的非“正常发酵”、平台基于纠正错误舆论方向删帖开始,就有人在不断的试图将一起离职纠纷,引向华为是一个无良公司的方向。
而为了给这件事做铺垫,在这两天恰到好处的发生了网易裁员的热点。
恰到好处是有原因的,因为网易这名被裁的员工早在10月20日就开始进行爆料,但直到11月23日以后,才得到了媒体关注。
而在网易事件结束后的2天内,华为的热度又紧接着被热炒了起来。
其中,在华为发布:《如果李洪元认为他的权益受到了损害,我们支持他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包括起诉华为》的声明之后。
立刻有人出来以“你去告啊”“蚂蚁踩大象”的煽动性语言,进行舆论引导。
作为见证了舆论发酵起点的我,从华为12月2日晚上9点发布声明,到2个小时后11点以华为“拒不道歉”的舆论发酵,我看到了太多刀尖舔血的“意见领袖”。
我们究竟哪里来的底气,让一件未明真相的事情变成了“你强你该道歉”的豪言壮语?
又是哪里来的逻辑,让一个学会哭泣人,成为了“弱者就该被不明真相的道德进行保护的强词夺理”?
抛开这些,我作为个人猜测和怀疑,有着一种集体势力在为这些爆发的“情绪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