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4中型坦克(4)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ChKZ于41年末42年初开始生产一些T-34部件,42年8月生产整车,44年3月停止生产T-34。“螺母”炮塔由M·A·Nabutirsky在183厂搬到乌拉尔地区稍后研制(183厂由于迁移,丢失了轧钢机等一批大型生产设备)。这种炮塔最早见于42年8~9月(春季就有小批量生产),德军拍摄的照片显示7月上就有了,GKO42年7月1日颁布的安装这种炮塔的命令似乎验证了这点。“螺母”炮塔从外形上大致可分为laminate,hardedge,softedge三大类炮塔。42年10月UZTM为扩大产能利用10000吨级水压机制造被称为Formochka的炮塔(与人们长期的认知相反,这种炮塔抗弹性能不如铸造的六角炮塔。虽然是冲压,但装甲厚度只有约20mm),供自己和ChKZ(112厂利用这种炮塔与自己车体生产的OT-34有照片可见)生产T-34,到44年3月,生产了不少于2670个。
圆筒型附加油箱42年10月初出现在ChKZ生产的车辆上。截止43年4月,安装在车体后部的箱式附加油箱仍有出现在112厂,174厂的车辆上。42年夏末秋初,183厂生产的车辆,航向机枪有了外防盾,与此同时112厂的车辆开始出现扶手。112厂和乌拉尔地区厂家的扶手样式不同。43年秋,T-34部件开始标准化,包括履带,附加油箱,扶手等。车长指挥塔出现于43年夏,43年6月至44年3月生产5740个。43年初,“螺帽”炮塔两侧出现手枪射击孔,春季后变得较为常见。41年,71-TK-3型电台配发,有效通信距离18千米,42年,9R系列(22千米)代之,9RS(28千米),后期的T-34/85安装有10-RT-26(7~20千米)。车内通话设备,由早至晚的一些型号为,TPU-2,TPU-3R,TPU-3bis-F,TPU-ZR系列,TPU-47。
T-34坦克不仅继承了БТ坦克优秀的机动性能,火力和防护能力也有极大飞跃。优异表现也压倒了KV-1坦克。在T-34坦克尚未完成样车之前,苏联领导层就决定同意用T-34装备苏联红军。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驶离哈尔科夫的工厂生产线,后人称为T-34/761940年型(T-34/76A)。2月初,2辆T-34在进行哈尔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辅-哈尔科夫的长途行驶试验中,给在莫斯科红场观摩试验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科什金因患肺炎于1940年9月26日病逝,最终没有看到绝笔之作T-34的精彩表现。其助手莫罗佐夫接替了他,T-34坦克1940年6月完成生产图纸,随即大批量生产。具备出色的防弹外形,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特别是拥有相对校高的可靠性,易于大批量生产。
型号
最初只是称为T-34,后人为了将装备76.2mm火炮的T-34与装备85mm火炮的T-34区别开,分别称之为T-34/76,T-34/85。后来西方采用字母A~F区分T-34/76的亚型(当然这也是不准确的)。A1940年型,主要特征为一门型号为L-11,倍径30.5的76.2mm火炮被猪鼻状的防盾保护着,炮塔扁平,分焊接,铸造两种;B1941年型,一门型号为F-34,倍径41.2的76.2mm火炮,部分A型使用了这种火炮,盒装防盾与40年型明显不同;C1942年型,主要特征驾驶员舱盖更换,航向机枪加装外防盾;D1942年型,主要特征为大型六角炮塔,两个圆形炮塔舱盖,舱盖打开状态因类似米老鼠的耳朵而得名;E1943年型,在六角炮塔左侧加装了车长指挥塔;F1943年型,铸造炮塔(实际是UZTM的冲压(热拉伸stamped/formed/pressed)炮塔)。
俄罗斯人用“煎饼”“螺母”来分别描述装备一体式大型仓盖的扁平炮塔和双乘员舱盖或带指挥塔的六角炮塔。所谓43,44,45年型只不过是事后的一种描述,用工厂 ABCD类炮塔 炮 年份基本可以区分95%的T-34/85,同理T-34/76也是。
不过有意思的是T34坦克自从出现了螺母型炮塔,炮塔的防弹倾角就越来越小,防弹外形也就越来越差,一直到T3-85,其炮塔后方的装甲倾角几乎接近90º,而且炮弹也储存在那里,45mm的厚度已经不足以防护后面,极易从背后被打一个透心凉
螺母型炮塔,与上图煎饼型炮塔相比很容易发现炮塔防弹外形变差了
早期型号
简介
T-34坦克无论在装甲、火力还是动力方面都堪称均衡。车身装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国的3、4型坦克相当,但正面装甲有32度的斜角,侧面也有49度。炮塔是铸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装甲厚度45毫米,侧面也是45毫米,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从正面看几乎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斜面装甲有两点好处,首先炮弹击中后容易弹开(即跳弹),威力大减;其次根据三角原理,一枚水平射来的炮弹,击中斜面装甲以后,需要穿过的钢板厚度相当于三角型的斜边,因此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90毫米,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54毫米。这样的正面装甲,直接导致1941年德国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离上都无法穿透。
圆筒型附加油箱42年10月初出现在ChKZ生产的车辆上。截止43年4月,安装在车体后部的箱式附加油箱仍有出现在112厂,174厂的车辆上。42年夏末秋初,183厂生产的车辆,航向机枪有了外防盾,与此同时112厂的车辆开始出现扶手。112厂和乌拉尔地区厂家的扶手样式不同。43年秋,T-34部件开始标准化,包括履带,附加油箱,扶手等。车长指挥塔出现于43年夏,43年6月至44年3月生产5740个。43年初,“螺帽”炮塔两侧出现手枪射击孔,春季后变得较为常见。41年,71-TK-3型电台配发,有效通信距离18千米,42年,9R系列(22千米)代之,9RS(28千米),后期的T-34/85安装有10-RT-26(7~20千米)。车内通话设备,由早至晚的一些型号为,TPU-2,TPU-3R,TPU-3bis-F,TPU-ZR系列,TPU-47。
T-34坦克不仅继承了БТ坦克优秀的机动性能,火力和防护能力也有极大飞跃。优异表现也压倒了KV-1坦克。在T-34坦克尚未完成样车之前,苏联领导层就决定同意用T-34装备苏联红军。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驶离哈尔科夫的工厂生产线,后人称为T-34/761940年型(T-34/76A)。2月初,2辆T-34在进行哈尔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辅-哈尔科夫的长途行驶试验中,给在莫斯科红场观摩试验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科什金因患肺炎于1940年9月26日病逝,最终没有看到绝笔之作T-34的精彩表现。其助手莫罗佐夫接替了他,T-34坦克1940年6月完成生产图纸,随即大批量生产。具备出色的防弹外形,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特别是拥有相对校高的可靠性,易于大批量生产。
型号
最初只是称为T-34,后人为了将装备76.2mm火炮的T-34与装备85mm火炮的T-34区别开,分别称之为T-34/76,T-34/85。后来西方采用字母A~F区分T-34/76的亚型(当然这也是不准确的)。A1940年型,主要特征为一门型号为L-11,倍径30.5的76.2mm火炮被猪鼻状的防盾保护着,炮塔扁平,分焊接,铸造两种;B1941年型,一门型号为F-34,倍径41.2的76.2mm火炮,部分A型使用了这种火炮,盒装防盾与40年型明显不同;C1942年型,主要特征驾驶员舱盖更换,航向机枪加装外防盾;D1942年型,主要特征为大型六角炮塔,两个圆形炮塔舱盖,舱盖打开状态因类似米老鼠的耳朵而得名;E1943年型,在六角炮塔左侧加装了车长指挥塔;F1943年型,铸造炮塔(实际是UZTM的冲压(热拉伸stamped/formed/pressed)炮塔)。
俄罗斯人用“煎饼”“螺母”来分别描述装备一体式大型仓盖的扁平炮塔和双乘员舱盖或带指挥塔的六角炮塔。所谓43,44,45年型只不过是事后的一种描述,用工厂 ABCD类炮塔 炮 年份基本可以区分95%的T-34/85,同理T-34/76也是。
不过有意思的是T34坦克自从出现了螺母型炮塔,炮塔的防弹倾角就越来越小,防弹外形也就越来越差,一直到T3-85,其炮塔后方的装甲倾角几乎接近90º,而且炮弹也储存在那里,45mm的厚度已经不足以防护后面,极易从背后被打一个透心凉
螺母型炮塔,与上图煎饼型炮塔相比很容易发现炮塔防弹外形变差了
早期型号
简介
T-34坦克无论在装甲、火力还是动力方面都堪称均衡。车身装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国的3、4型坦克相当,但正面装甲有32度的斜角,侧面也有49度。炮塔是铸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装甲厚度45毫米,侧面也是45毫米,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从正面看几乎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斜面装甲有两点好处,首先炮弹击中后容易弹开(即跳弹),威力大减;其次根据三角原理,一枚水平射来的炮弹,击中斜面装甲以后,需要穿过的钢板厚度相当于三角型的斜边,因此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90毫米,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54毫米。这样的正面装甲,直接导致1941年德国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离上都无法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