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要成为无性人群了是什么让他们日渐冷淡
2023-12-31 来源:文库网
01
90后要成为无性人群
近日,某知名心理公众号针对90后人群进行了一项关于性生活的调查,最终收到了超过3万份的有效问卷。
参与调查的人群中,有19.6%为男性,79.8%为女性,调查的结果令人颇为吃惊。
数据显示,约有30%的95前(1990~1994年生人)从未有过性生活(即与他人发生性行为,不包括自慰),在95后(1995~1999年生人)这个比例超过50%。
而在那些曾经有过性生活的90后中,也有约48%的人性生活频率低于每月一次。只有27%的90后,拥有至少每周一次的性生活。
为什么这个调查结果会让人惊讶?因为它与我们平时的想法大相径庭。
90后常被70后、80后侧目而视,认为他们对性的态度过于开放。但实际上,不仅这次调查显示90后性生活的实际状况并非如大众所想的那样,之前由百度CBG联合百度数据研究中心发起的一项关于90后的“五观”(家庭观、爱情观、友情观、消费观、就业观)调查也显示,90后的爱情观其实相当保守:
75%的被访者有处女(处男)情结,86%的人希望一生只谈一次恋爱。
对于90后来说,约炮、一夜情的情况确实存在,对于性的谈论也确乎不再像以前那样扭捏羞涩,但呈现在他们身上的感情观却也是实实在在地偏向保守。
这就很明显形成了一种割裂感,一边是身体上的开放,一边是心灵上的保守,很多90后被这样的割裂感和失落感深深困扰。
性对一个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其实,它绝不仅仅只是青春年少时感受到的那一股荷尔蒙的冲动,虽然这冲动的强度曾使有些人(尤其是男生)误以为性冲动只与下半身的欲望有关。
但实际上,性冲动更多地会在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亲密到一定程度时才自然萌生,它是两个人想要更接近、更融入时会本能采取的一种方式。在感情的加持下,性行为才会脱去它粗粝、原始的外壳,成为灵与肉相通的桥梁。
若没有情感和亲密在场,两个人发生性行为后,只会收获一片空虚与麻木,丝毫没有灵与肉融为一体的巨大满足感。
90后处于一个新旧观念交替的时代,他们身上既有表面上对性关系的开放态度,又有骨子里对从一而终的感情的渴望。
这种开放的态度更多是理性与荷尔蒙共同筑就的想法,而不是感性的想法。也就是说,他们大脑理解“性开放、性自由”的逻辑含义,身体里的荷尔蒙也支持它,但他们的心却始终固守着对纯洁、永恒的念想。
因此,90后在性上比70后、80后更早体验到那种割裂感(70后、80后常常是等到婚后出轨时才体验到这一点):
为什么我明明觉得“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很美,却还是会不自觉地想要尝试与更多人产生感情关系?
为什么我和这个人身体这么接近了,但内心却依然远隔万水千山?
这种割裂感让他们矛盾、痛苦、自我怀疑、怀疑他人,更为他们发展亲密关系埋下了隐患。
02
是什么让年轻的90后对性愈发冷淡
当我们在谈论性,尤其是与爱情相连的性时,我们谈论的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说到底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当我们投入一段关系时,都会带着对它的想象与期待。我们以自己内心的认知来定义对方,并按照这种认知与对方相处,期待对方能报以我们所渴望的回应。
我们内心对于对方的想象越完美,期待就会越盛,这时对方如果能够满足我们的期待,就会为我们的心灵注入极大的力量。
爱情有令人脱胎换骨的魔力,这正是部分原因。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如果对方没能实现我们的期待,那么幻梦破灭给心灵造成的伤害也许不亚于10级地震。因此,爱情才会如此让人又爱又怕。
虽然时代在发展,价值观的多元化也在日益体现,但亲密关系的原理却是亘古不变的,当年轻人涉入爱河后,会发现爱情并没有因为能轻易上床而变得简单,反而更多了复杂和未知。
这种复杂和未知不仅来源于性行为的超前与性观念的落后之间的不匹配,还与当前社会生活的纷繁沉重有很大关系。
人的内心是统一的整体,在工作上感受到的压力和焦虑会转向亲密关系中寻求宣泄,而在亲密关系中产生的问题,也会影响到工作、生活的状态。
从这一理论出发,我们就能进一步理解,为什么90后在亲密关系上会遇到更多困难。
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变化太快、保障又太少的年代。时代的逼促,内心的困顿,都使得他们更想加强对生活、对自身的掌控力,这种意识自然也反映在了亲密关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