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杂谈趣闻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简介(敌人为什么拆木板而不是炸桥)(2)

2023-05-16 来源:文库网
谁出钱修缮被炸了的泸定桥?
让蒋委员长出钱?别做梦了,他的计划中,是如何借着剿匪名义,收拾红军,削弱军阀,根本就没有修桥这个选项。
让红军出钱修桥,更别想了,人家只是一个过路的,更何况,又不是红军炸的,自然就没修桥的义务。
那就只有刘文辉自己修了,但按照川西当时穷的程度,刘文辉是真的没有信心,再修建一座这样的桥梁出来。
自己炸,自己再修,你说他刘文辉脑子是不是不好使?
那不修行不行?不行,这里是连接两岸的唯一通道,刘文辉的军事调动、物资转运,全都依靠这座桥运输,桥都没了,他还能干什么?
修桥除了要花钱,还浪费时间,等到桥修好了,他刘文辉也凉了。
所以,算来算去,刘文辉怎么算都舍不得炸,炸桥不仅彻底得罪了红军,还有就是让自己没了退路,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利弊,他刘文辉照样如此。
至于老蒋三番五次的命令,刘文辉同样是在听和不听之间犹豫。自打红军开始长征,蒋介石就开始了他的“驱虎吞狼”之计,在后方不断地追赶红军,让红军与各个军阀交手。
这样的好处,不仅能消耗红军的有生力量,还能借红军之手,削弱这些军阀的实力,等两败俱伤之际,就是他蒋介石上前摘果子的时候。
不过,蒋介石的计策虽高,盘踞在各地的军阀也不傻,对于委员长的小心思,大家伙门儿清。
因此,大小军阀就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毕竟在这种乱世之下,没有什么比保存自己的实力更重要的事情了。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红军进入某个军阀的辖区时,这个军阀对于防守十分上心,而一旦红军离开,去往他省,军阀们心中不由自主的就松了一口气。
别说背后追击红军了,有条件的,主动给红军创造“突围”的条件,好让红军早点离开自己的境内。
粤系军阀陈济棠,桂系的白崇禧等人,滇系龙云,皆是如此,亲自“送客”红军。
对于蒋介石的命令,军阀们很不以为然,能当上军阀头子的,个个都是人精,谁都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阳奉阴违也是当时的常态。
曾经红军在路过云南时,军阀龙云的一个部下,没有领会这其中的核心精神,实实在在的和红军打了一场,结果回去后,等待他的,是龙云两个响亮的耳刮子,龙云当场就说,蒋介石可以给你高官,我却可以撤了你的职。
鉴于比自己实力强横的军阀们都如此,刘文辉本身就实力弱小,因此对于蒋介石要求自己炸掉泸定桥的命令,自然是不会坚决执行的。
与其担心红军,还不如担心蒋介石会不会吞并自己更实在一些,再想想贵州王家烈的下场,就更让刘文辉坚定了不炸桥的决心。
最重要的是,刘文辉十分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是打不过红军的,自己手下那些“老爷兵”是什么战斗力他最清楚,与其指望他们与红军硬刚,还不如早点放弃挣扎。
但如果直接放红军过去,就意味着在明面上违抗了蒋介石的命令,日后若是被其报复,刘文辉也扛不住,如何既能不违抗命令,还能不与红军死磕,就是当时刘文辉最头疼的事情。
思来想去,那就是拆掉桥上的木板,增加红军的过桥难度,是最稳妥也最便捷的方法了。只要把桥面上的木板一拆,并在河对岸安排上部分兵力镇守,放上几挺机枪,火力压制下,还真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除非是红军会飞,不然想过桥,那可是难如登天。
事实上,刘文辉在当时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看到安顺场被红军攻占后,刘文辉接到蒋介石严防死守泸定桥的命令,由于害怕其日后报复,特意临时增派了一个旅的兵力前去镇守泸定桥。
只不过,当时由于情况紧急,加上红军在安顺场牵制着这个旅的部分兵力,所以真正赶到泸定桥进行防守的,只有一个团的兵力。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简介(敌人为什么拆木板而不是炸桥)


当这个团心急火燎地赶到泸定桥时,他们很快就傻眼了。
红军战士跑得太快了,别说炸桥,在红军赶到的时候,桥上的木板还没彻底拆除干净。
其实在当时,刘文辉的部下能好好守的话,也会给红军造成不小的麻烦,依靠天险,设置一个堡垒,再用几挺机关枪火力压制,红军一时半会还真的不好过桥。
没想到的是,红军战士“不讲武德",把一个军团的重武器都交给了夺桥的一个团,光是机枪就有上百挺在背后掩护,同时,部分已经渡过大渡河的红军也正在往这边集结。
看到形势不对,守卫泸定桥的团长,当即下令留下一个营坚守,自个开溜,而那个营长也不甘示弱,团长刚走,他就下令留下一个班坚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