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杂谈趣闻

登海种业公司简介(这样的巨头公司值得国人自豪)(2)

2023-05-16 来源:文库网
一、40年7刷夏玉米纪录,高产成为毕生信仰
登海种业创始人李登海,现任公司党支部书记、名誉董事长,占股7.33%,为公司实际控制人。2021年4月,李登海以14亿美元财富登上《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
图1:登海种业创始人李登海 图源:百度
李登海出身农民,初中学历,扎根玉米地里40年,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7次刷新夏玉米单产纪录,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与袁隆平齐名,素有“南袁北李”的美称。
回首登海种业的创立之路,其飞黄腾达的历程离不开李登海这个“铺路人”。
1972年春,山东莱州的一个小村庄里,普普通通的农民李登海,偶然间获得了一份我国农业专家赴美考察的报告。报告中,美国一个名为华莱士的农民,创造了亩均2500多斤的玉米高产纪录,令李登海大为震动。要知道在他的家乡,年景好的时候,每亩地也仅能产出300斤玉米。
将近10倍的差距,刺激了李登海决心赶超的想法。从此,“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成了李登海一生的信仰。
随后,他提出了要搞亩产1500斤的玉米新品种试验,带领团队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土壤分析、引进良种三手抓。从亩产不到两百公斤到实现亩产超500公斤,李登海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咬着牙用尽了各种洋知识、土方法,反复地做着高产攻关实验。
很快,玉米单产上升曲线停在了660公斤的刻度上。李登海找遍全国,试种了100多个平展型玉米杂交品种,没有一个能够破解停增长的难题。
李登海攻关高产的瓶颈,卡在了品种上。在一次实验中,他发现改变品种方向是攻克高产难题的关键。实验的结果显示“一增一减”:平展型改为紧凑型后增产21%,而紧凑型改为平展型后减产了20%。原因在于紧凑型玉米叶片上冲,阳光斜射,叶面温度低,气孔闭合少,不影响CO2进入,光合作用能正常进行,而平展型叶片则恰恰相反。
这一发现,不仅为李登海此后几十年的育种找到了方向,而且在我国率先证实和确立了紧凑型玉米品种选育是杂交玉米育种的主流,推动了我国杂交玉米由平展型向紧凑型的历史性转变。
确定了育种方向,李登海加快了高产实验步伐,他决定冬天到海南进行加代育种,一年育种三次,将自己的科研生命延长三倍。1979年,“掖单2号”研发成功,李登海第一次突破了亩产1500斤玉米的大关。
此后,李登海所有的玉米品种选育始终围绕着“紧凑型”开展。
经过四十多年执着研究,李登海共培育紧凑型玉米杂交种152个。如今,他培育出的种子,亩产刷新并保持了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随后又实现了小麦、玉米百亩一年两季亩产1750公斤以上的高产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登海种业与美国先锋海外公司合资成立了登海先锋种业,由中方控股,占股51%。而这家名为“先锋”的世界种子巨头,正是当年那个使李登海为之震动的美国农民华莱士创办的。

登海种业公司简介(这样的巨头公司值得国人自豪)


二、斥巨资重投科研创新,产量、育种两手抓
目前,登海种业主要有玉米杂交种、小麦新品种、登海花卉和蔬菜四大产品体系。其中主营业务为玉米种,2020 年玉米种收入占总收入达到 87.22%。
表3:登海种业收入结构 数据来源:塔坚研究
1972年至今,靠着十几粒玉米良种,历经49年167代育种研究,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4亿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400多亿元。登海种业从一个研究所一步一步发展为行业龙头企业,靠的就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李登海曾在采访中数次提出,没有创新就没有登海种业。作为民族种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登海种业做大做强、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多年来,登海种业多方位提升科研团队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建全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当前,登海种业拥有111名科技人员。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达到68名,16位具有研究员职称,9名中青年专家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和省级特殊津贴,7名人才入选山东省科技人才库,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名。
此外,登海种业已建成6个国家级、2个省级研发平台,联合33家单位发起成立了“国家玉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了全国最大的玉米科技研发创新平台,每年将收入的5%以上投入科研创新,使其成为公司发展的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