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杂谈趣闻

揭秘关羽真实身高(身长九尺放到如今有多高)(2)

2023-05-16 来源:文库网
他们下去之后,发现前室和中室之间有隔板缺失了一块,而且主棺的外棺侧板还有斧凿的痕迹,考古人员当时心下一紧:这墓被盗过!
发现盗墓痕迹之后,考古人员清理的脚步加快,在前室的东边箱子里发现了一段残断的木尺。
随着考古工作的继续推进,又在一号墓发现了一批与度量衡相关的文物。
在一号汉墓出土的木简和木牍上就记载有寸、尺、丈等长度单位。
有一件已残断的木简保留有“尺七寸”三字。
有件自名为“从器志”的木牍,是记录随葬品名目和数量的清单,其中记有“七尺矛”和“缯六十三匹三丈”等项。
这些文字说明,当时岭南的长度单位也是以寸、尺、丈为递进单位的,同全国统一的长度单位相同。
而最为珍贵的还是在这座墓内发现的三件尺子。
一件是竹尺,用一节小竹削成方条形,刻出等距离的刻度,刻度内填红色。
这件竹尺在出土时已经糟朽,颜色呈褐色,仅残存七个刻度,在水中测得其总长为16.1厘米,每一刻度长2.3厘米。
另两件是木尺,一件已残,仅存二寸刻度,刻线内也填红色,残长正好是4.6厘米。
一件用杉木削成,出土时完整无损,这件木尺长条形,表面平整光洁,正面刻十等分,每等分应是一寸,在五寸处刻十字交叉,刻槽内填红色。
木尺的一端有小孔,可以穿绳系挂;全长23厘米,宽1.2厘米,厚0.2——0.25厘米。
这三件尺子的分寸长度都是2.3厘米,标准长度就是每尺23厘米,这正好与从长沙传出来的楚国的铜尺长度相等,而比秦国商鞅的量尺短0.1厘米。
考古人员判断,这些尺子很可能是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后在岭南市面上通行的标准尺子。
竹木易得,又容易加工,故古代量尺多用竹木制作。
尽管竹木易朽,保存下来极为困难,但在考古中仍时有发现,甘肃金关遗址就是一例。
竹木为尺有个毛病,就是会因空气温湿度的变化产生膨胀或收缩,使尺变长或缩短。
但这种变化是很细微的,不用精密的仪器测量是显示不出来的,作为当时市面用尺来说,它的最小刻度是寸,寸以下就没有再细分了。

揭秘关羽真实身高(身长九尺放到如今有多高)


一些细微的伸缩,并不损伤它的实用价值;但作为官方的标准尺来说,按理应该用铜制。
《汉书.律历志》说:“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就更为稳定。
铜尺也比较容易保存下来,在广西的东汉墓中就曾出土过二件铜尺。
一件是1963年在合浦合墓出土的,长23.7厘米;另一件是1973年在梧州旺步汉墓出土的,长23.72厘米。
这两件铜尺的长度彼此很接近,都比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木尺长,大概是东汉时代在岭南地区通行的标准尺。
而这三把其中最为完整的,在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木尺,计量标准一出,我们对于关羽真实的身高,也就越来越近了。
关羽身高的真相这件木尺刻度清晰,尺身笔直,保存完好,刻有十等分刻度,在正中的第五刻度上又刻有交叉十字,刻度的刻槽填有红漆,木尺一端钻有圆孔。
尺为测量工具,是度量衡的一种,在中国也可作为测量单位,中国称为“市尺”,制作尺的材质多种多样,一般有木尺、错金铁尺、铜尺、竹尺等。
尺的大小在中国历史上各代均不相同,在汉时,承袭秦制1尺大约为现在21.35~23.75厘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采用23.1厘米为1尺的尺度施行于全国,后来汉承秦制,以秦时的尺度为汉尺长度,但实际上稍微有些偏差,各材质制作的尺之间也有大小不等的偏差。
西汉和东汉的尺度也有不同,东汉尺度略大于西汉尺度。
造成尺度大小不等的原因主要是西汉时官方征购均输帛,为弥补损耗,有意把尺子的尺度制作的略微偏大。
对于关羽的身高,在没有接近他那个时代标准的尺子出土时,人们都只能凭借近古或现代的尺度来估算他的身高。
喜欢古典文学的朋友心中恐怕都有这样一个比较感性的认知,那就是古人身材高大、体重非凡、力大无比。
如孔子身高九尺六寸,关羽身高九尺,鲁智深身高八尺,而姚明仅高近六尺八寸 (2.26米÷33.3厘米=6.789尺)。
了解到这些数据之后,相信不少人会发出疑问,难道是现代人越来越矮了吗?
其实不然,因为我们一直是在用现代的尺度标准来衡量古人的身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