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搁浅被成功解救归海后能存活吗(网友说可以装个跟踪器)(2)
2023-05-16 来源:文库网
“回大海吧,这次走了就不要回来了。”
4月20日清晨,经救援力量牵引至放生区域后,鲸已自主下潜、游回大海。图/新华社
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鲸类研究专家陈炳耀却没有网友们那样乐观。
“世界各国近年来鲸类搁浅的案例中,最终成功存活并回归海洋的案例非常稀少,绝大部分搁浅的鲸最终都没能存活。”
陈炳耀介绍,造成这样的结果是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搁浅会对鲸造成巨大的伤害,挣扎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体力,因为体重过大,斜侧的身体重量会对内脏,特别是肺部造成挤压伤害,在滩涂中的呼吸也会让呼吸道进入大量的泥沙,从而导致肺部感染,在失去海水浮力的情况下,鲸存活的可能性极低。比如2012年江苏盐城滨海县搁浅的4头抹香鲸,没有等到救援就死亡了。
而第二种情况则更令人难过,就是在部分案例中经过涨潮而实现重新被拖拽回海中的鲸,在一段时间后会再次搁浅并死亡,这就不排除鲸在搁浅前就出现了健康问题或是因搁浅造成的伤害最终导致死亡。
陈炳耀证实,搁浅在象山县石浦海域的鲸是成年雄性抹香鲸,体长19.5米。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其他海域也偶尔会发现抹香鲸搁浅的情况。
国内有关远洋鲸豚的研究调查很少。在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全球禁止捕鲸公约》严格禁止商业捕鲸行为后,仅有的商业捕捞留下的基础资料也没有了。
陈炳耀的担忧并非没有依据,2017年11月,他曾参与了江苏启东市连兴港的搁浅座头鲸救援工作,那次是一头仅重2.8吨的雄性幼年座头鲸,2天中3次搁浅被送回海中,最终还是死亡了。
2017年,陈炳耀参与救助幼年座头鲸。图/受访者提供
“最后一次送它回去的时候,水已经很深了,我还拍了拍它,感觉没问题了。但最后还是没能活下来。”陈炳耀的回忆中带着惋惜。
同样是2017年,一头长约12米,体重约3吨的雌性抹香鲸在深圳东部海域被渔网缠绕搁浅,虽后经解救成功脱困,最终仍在大亚湾附近搁浅死亡。
相比起江苏与深圳的幼年个体和雌性个体而言,这次在象山搁浅的鲸无论是从长度还是重量,都要更大,那么它搁浅后造成的伤害也很可能会更严重。
“难度很大。”陈炳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搁浅之谜
在世界学界范围内,科学家们至今并不能确切解释鲸搁浅的原因。相关的推论很多,大体可以分个体因素和外界因素两个维度。
鲸类对于回声定位系统依赖性很强,发出的波遇到海岸线和其他生物时会发生反射,鲸由此判断行进的方向和食物的位置。但因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鲸听觉等感官器官受损后,鲸有可能会出现因为无法判断位置而误入海岸的情况。
还有观点认为,鲸会追随猎物进入浅水区,后因海水退潮导致搁浅。噪音干扰、海水温度上升、磁场变化都被科学家认为或使鲸搁浅。
正因如此,鲸的搁浅总是会带有一些神秘色彩,坊间还流传鲸类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搁浅说”。
已有18年鲸豚研究经验的陈炳耀认为,除了触碰船只、人为捕杀等情况导致的鲸非正常搁浅的情况外,绝大部分鲸搁浅,都不是正常情况。
“它一定是自身出现了什么问题,才会最终导致搁浅。”
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解释,一些鲸搁浅后虽然被解救,却仍然会出现二次,乃至三次搁浅,最终死亡的情况。
营救搁浅鲸,同样是全世界的难题。
世界范围内的大型须鲸和齿鲸都鲜有营救成功的案例。营救鲸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最终实现搁浅鲸救助存活的可能性,需要同时满足多种条件。
4月20日清晨,经救援力量牵引至放生区域后,鲸已自主下潜、游回大海。图/新华社
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鲸类研究专家陈炳耀却没有网友们那样乐观。
“世界各国近年来鲸类搁浅的案例中,最终成功存活并回归海洋的案例非常稀少,绝大部分搁浅的鲸最终都没能存活。”
陈炳耀介绍,造成这样的结果是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搁浅会对鲸造成巨大的伤害,挣扎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体力,因为体重过大,斜侧的身体重量会对内脏,特别是肺部造成挤压伤害,在滩涂中的呼吸也会让呼吸道进入大量的泥沙,从而导致肺部感染,在失去海水浮力的情况下,鲸存活的可能性极低。比如2012年江苏盐城滨海县搁浅的4头抹香鲸,没有等到救援就死亡了。
而第二种情况则更令人难过,就是在部分案例中经过涨潮而实现重新被拖拽回海中的鲸,在一段时间后会再次搁浅并死亡,这就不排除鲸在搁浅前就出现了健康问题或是因搁浅造成的伤害最终导致死亡。
陈炳耀证实,搁浅在象山县石浦海域的鲸是成年雄性抹香鲸,体长19.5米。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其他海域也偶尔会发现抹香鲸搁浅的情况。
国内有关远洋鲸豚的研究调查很少。在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全球禁止捕鲸公约》严格禁止商业捕鲸行为后,仅有的商业捕捞留下的基础资料也没有了。
陈炳耀的担忧并非没有依据,2017年11月,他曾参与了江苏启东市连兴港的搁浅座头鲸救援工作,那次是一头仅重2.8吨的雄性幼年座头鲸,2天中3次搁浅被送回海中,最终还是死亡了。
2017年,陈炳耀参与救助幼年座头鲸。图/受访者提供
“最后一次送它回去的时候,水已经很深了,我还拍了拍它,感觉没问题了。但最后还是没能活下来。”陈炳耀的回忆中带着惋惜。
同样是2017年,一头长约12米,体重约3吨的雌性抹香鲸在深圳东部海域被渔网缠绕搁浅,虽后经解救成功脱困,最终仍在大亚湾附近搁浅死亡。
相比起江苏与深圳的幼年个体和雌性个体而言,这次在象山搁浅的鲸无论是从长度还是重量,都要更大,那么它搁浅后造成的伤害也很可能会更严重。
“难度很大。”陈炳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搁浅之谜
在世界学界范围内,科学家们至今并不能确切解释鲸搁浅的原因。相关的推论很多,大体可以分个体因素和外界因素两个维度。
鲸类对于回声定位系统依赖性很强,发出的波遇到海岸线和其他生物时会发生反射,鲸由此判断行进的方向和食物的位置。但因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鲸听觉等感官器官受损后,鲸有可能会出现因为无法判断位置而误入海岸的情况。
还有观点认为,鲸会追随猎物进入浅水区,后因海水退潮导致搁浅。噪音干扰、海水温度上升、磁场变化都被科学家认为或使鲸搁浅。
正因如此,鲸的搁浅总是会带有一些神秘色彩,坊间还流传鲸类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搁浅说”。
已有18年鲸豚研究经验的陈炳耀认为,除了触碰船只、人为捕杀等情况导致的鲸非正常搁浅的情况外,绝大部分鲸搁浅,都不是正常情况。
“它一定是自身出现了什么问题,才会最终导致搁浅。”
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解释,一些鲸搁浅后虽然被解救,却仍然会出现二次,乃至三次搁浅,最终死亡的情况。
营救搁浅鲸,同样是全世界的难题。
世界范围内的大型须鲸和齿鲸都鲜有营救成功的案例。营救鲸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最终实现搁浅鲸救助存活的可能性,需要同时满足多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