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杂谈趣闻

《消失的孩子》扎心真相(都是和父母关系的问题)(2)

2023-05-16 来源:文库网
他们经常把“我都是为了你好”挂在嘴边,可正是这些“为你好”的爱在折磨着孩子、伤害着孩子。
因为父母根本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没有爱到“孩子需要处”。
父母自以为是的爱是盲目的,带有掠夺性,它会给孩子造成痛苦,逼得孩子反抗,造成父母与孩子“两败俱伤”的局面。
父母要走进孩子心中,爱到“孩子需要处”。
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父母的手伸得越长
孩子就越“废物”
魏晨颠覆形象,在剧中饰演租住在301室的“废柴”青年袁午,连魏晨本人都调侃本次演的角色是“废物界的天花板”。
妈妈去世后,袁爸带着袁午搬去了远离家乡的地方,两人相依为命。
袁午每天穿着西装,拿着公文包出门,看似很卖力工作,其实他一整天都在附近的棋牌室里赌博。
木讷寡言、目光呆滞,一身倾颓之气,怎么都掩盖不住。
袁爸也曾语重心长地劝诫儿子,把赌博戒了吧,总不能光靠他那点儿退休金生活吧。
袁午点头答应,可是行动上却没有任何改变。
终于在袁爸饮酒猝死后,袁午彻底慌神了,他不敢想象失去经济来源,往后他的日子该怎么过。
于是,他选择秘不发丧,把爸爸的尸体砌进了浴室的墙壁里,只为冒领爸爸的退休金。
真是让人毛骨悚然。
午夜梦回时,袁午也曾问过自己,他从小学习好,名牌大学毕业,怎么就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呢?
他不解。
可我们却能从袁午父母的教育方式上寻得答案。
袁母视儿子如珍宝,一直把儿子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她让儿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袁午连交友的机会都没有,因为袁母觉得那样会耽误学习。
所以,袁午从小便不会与人相处,连基本的社交能力都没有,更不懂为人处世的道理。
袁午考取名牌大学后,袁母又告诉他:你上大学必须要多交朋友,要想着去讨好老师。
可从小被剥夺社交机会的人,交际能力怎能说有就有?
上学时袁午不会与同学相处,进入单位后更不会与同事相处。
连相亲,他都是按照妈妈和他事先排练的进行,“我妈说”是他说过最多的话。
在袁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下,袁午被养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妈宝男”。
可是,妈妈的羽翼再温暖宽大,也不可能给孩子遮挡一世的风雨。
袁母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后,袁午的精神世界轰然倒塌。
没有妈妈的事先筹谋,他寸步难行。
为了排遣内心巨大的空虚和忧伤,他染上赌博的恶习,败光了家财,妻离子散。
教育专家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一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每个逐渐长大的孩子,都会渴望伸展自己的手脚,尝试用自己的力量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是一个生命成长的必然规律。
可如果父母的包办太多,干涉太多,就破坏了孩子的探索过程,破坏了孩子形成自我效能感的过程。

《消失的孩子》扎心真相(都是和父母关系的问题)


缺失自我效能感的孩子,生活中的点滴波折,都会让他一蹶不振。
我们常常将“做什么”视为爱,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
在父母的情感忽视中
优秀的孩子也会滑坡
住在302室的女孩许恩怀乖巧懂事、品学兼优、知书达理,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如此优秀的孩子,却享受不到家的温暖。
父母在她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她和爸爸一起生活,平时几乎看不见妈妈。
爸爸整天忙于工作,一次家长会都没去开过,有时和她一天连一句话都说不上。
她都是自己洗衣、做饭、学习,如果哪天她忘记带钥匙,就只能饿着肚子,坐在楼梯台阶上一边写作业,一边等爸爸回来。
住在楼上的杨莫一家,时有吵闹,也时有欢笑,一家人总能围在餐桌上吃一顿家常便饭。
这普通的一家人成了恩怀心中的一道亮光,一道她特别想抓住的光。
她不止一次在内心深处呼唤,想成为那个家里的一分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