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原文著作在文学史地位非常高(据说一个人也不能改)(2)
2023-05-16 来源:文库网
《吕氏春秋》果真没错吗
《吕氏春秋》果真写得那么好,连一个字都无法改动吗?当然不是!是咸阳城的人水平都不高,挑不出这部书的毛病吗?也不是!那究竟为什么没有人能更动《吕氏春秋》的一字呢?这个问题在当时的资料中找不到答案,成为吕不韦历史中的又一个谜。
不过,这个谜不难解答。之所以没有人指摘《吕氏春秋》瑕疵,不是别的原因,而是因为人们知道这是相国吕不韦主编的。大家都明白,尽管告示写明“有能增损一字者与千金”,实际这是一种自我吹嘘的手段,不过标榜此书完美无缺、无可指摘而已。若真有信以为真的书呆子,当场挑出毛病,谁知道后果会如何?说不定拿不到“千金”之赏,反而会惹来杀身之祸呢!
这就是《吕氏春秋》公布后没人更改一字的真实原因。
这个原因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却是合情合理的。首先明确提出这个看法的,是在《吕氏春秋》首次公布二三百年以后,生活在东汉时代的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这时的吕不韦早已不在世,他的党羽也早都死光。
好学深思的学者王充,在研究了历史和《吕氏春秋》之后指出,吕不韦当时的权势如日中天,以他的名义写的这本《吕氏春秋》悬在市门之上,在场的观众害怕吕的权势,尽管能看出书中的毛病,谁敢公开指出呢?
又过了一百余年,到东汉末有一个大学者高诱,首次对《吕氏春秋》作系统、详尽的注。在高诱的注中,就挑出十一处错误(见《吕氏春秋》高诱注)。这些错误中,有的是字、句、称谓的错,有的则是跟事实有出入。
《吕氏春秋》的确有不少错误和不足之处。不过,综观这部大著,结构整齐、内容丰富,在当时也属于极有价值的作品,对以后的影响更深,不失为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千金悬赏目的何在
吕不韦在秦王政八年将《吕氏春秋》公布于市门,并千金悬赏,难道仅仅为了自我吹嘘吗?非也,选在这个时间公布《吕氏春秋》,吕不韦经过了深思熟虑,反复思考,有计划、有目的安排,是有其特殊用意的。
《吕氏春秋》果真写得那么好,连一个字都无法改动吗?当然不是!是咸阳城的人水平都不高,挑不出这部书的毛病吗?也不是!那究竟为什么没有人能更动《吕氏春秋》的一字呢?这个问题在当时的资料中找不到答案,成为吕不韦历史中的又一个谜。
不过,这个谜不难解答。之所以没有人指摘《吕氏春秋》瑕疵,不是别的原因,而是因为人们知道这是相国吕不韦主编的。大家都明白,尽管告示写明“有能增损一字者与千金”,实际这是一种自我吹嘘的手段,不过标榜此书完美无缺、无可指摘而已。若真有信以为真的书呆子,当场挑出毛病,谁知道后果会如何?说不定拿不到“千金”之赏,反而会惹来杀身之祸呢!
这就是《吕氏春秋》公布后没人更改一字的真实原因。
这个原因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却是合情合理的。首先明确提出这个看法的,是在《吕氏春秋》首次公布二三百年以后,生活在东汉时代的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这时的吕不韦早已不在世,他的党羽也早都死光。
好学深思的学者王充,在研究了历史和《吕氏春秋》之后指出,吕不韦当时的权势如日中天,以他的名义写的这本《吕氏春秋》悬在市门之上,在场的观众害怕吕的权势,尽管能看出书中的毛病,谁敢公开指出呢?
又过了一百余年,到东汉末有一个大学者高诱,首次对《吕氏春秋》作系统、详尽的注。在高诱的注中,就挑出十一处错误(见《吕氏春秋》高诱注)。这些错误中,有的是字、句、称谓的错,有的则是跟事实有出入。
《吕氏春秋》的确有不少错误和不足之处。不过,综观这部大著,结构整齐、内容丰富,在当时也属于极有价值的作品,对以后的影响更深,不失为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千金悬赏目的何在
吕不韦在秦王政八年将《吕氏春秋》公布于市门,并千金悬赏,难道仅仅为了自我吹嘘吗?非也,选在这个时间公布《吕氏春秋》,吕不韦经过了深思熟虑,反复思考,有计划、有目的安排,是有其特殊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