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杂谈趣闻

雍正为何没有杀岳钟琪(也是有苦衷的)(2)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岳钟琪何许人也?成都街头的人都知道,他可是两年前刚接任川陕总督的朝廷命官,也是雍正皇帝跟前的大红人,手握川陕甘三省兵权,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要造反了?真的假的?
一时间,街边的议论声不绝于耳,同时目光均望向那个高声叫嚷的疯子,试图从他身上,看到更多的答案。
不过,没等众人议论多久,一队官兵急匆匆赶来,迅速将那个疯子打倒在地,三下五除二捆了起来,又以极快的速度,带着这个疯子迅速消失在街角。
而此时的成都大街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只不过,在人们茶余饭后,多了一个话题和谈资。
这就是发生在雍正五年,成都街头上的一个小案子,案子发生后,那名在大街上声称岳钟琪要造反的疯子被缉拿,而当地官府经过审讯,得出这人确实是个疯子,所说的话也是胡言乱语的结论,最终将该案件一五一十的汇报给雍正皇帝。
而与此同时,岳钟琪本人却坐不住了,为什么呢?倒不是说他真的要造反,而是他太了解雍正的脾气了。
只要被雍正怀疑,或者失去了雍正的信任,那下场都不会好到哪里去,他的前任上司年羹尧,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因此,在岳钟琪知道这件事之后,没等雍正对他询问,就赶忙主动写了一封奏疏,在奏疏中,岳钟琪强调,这是有人在对他恶意诬陷。
说白了,岳钟琪就是想澄清视听,洗刷冤屈。
那么,岳钟琪到底有没有想谋反的意思呢?按照史料中的记载来分析的话,大概率是没有的,虽说他是汉人,并且也是名将岳飞之后,但包括他以及他的父亲,已经在清廷为官多年,如果想反,根本就不会走到当前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清朝到了雍正这一代,其统治也已经相当稳定,即使是造反,成功的几率并不大,所以,岳钟琪没有理由和必要进行造反。
而雍正在接到岳钟琪“自证清白”的奏疏后,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就是他在这封奏疏上,用朱批写了很多批语,这些批语几乎遍布整个奏疏。
至于内容,基本上是说自己不会相信谣言,并又对岳钟琪说了许多安抚的话,让他安心好好干。

雍正为何没有杀岳钟琪(也是有苦衷的)


之所以要说这个细节,主要是因为,雍正看似对岳钟琪毫无疑心,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至少在这个时候,他已经对岳钟琪开始有点防备了。
为什么呢?很简单,就是岳钟琪当时的地位,前文讲过,他位列三公,最重要的是,他当时担任陕甘总督,手握三省兵权,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实权人物。
远离京畿,又是封疆大吏,手里还握着庞大的兵权,另外还是一个汉人,这样的人你说雍正能完全放心,任谁也不相信。
更何况,年羹尧事件,才刚刚过去两年而已。
因此,在看到下面上报关于说岳钟琪“造反”这件事时,雍正第一时间也犯起了嘀咕,依照雍正的性格,他有这个反应,也实属正常。
不过,最终他并没有因此质问或者对岳钟琪追责,一来,这事儿当地官府已经查得明明白白,在大街上叫嚷的那个人没有同党,因此雍正也不好说什么。
二来,岳钟琪当时位高权重,如果过于追究此事,影响面太大,况且,年羹尧事件刚过去不久,雍正不敢冒这个险。
因此,雍正才会对岳钟琪好生抚慰,告诉他自己不会相信谣言,并在朱批中,勉励岳钟琪好好干。
不过,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很快生根发芽。
所以,在雍正六年时,也就是距离“造谣事件”过去一年后,又发生的一件事,算是让岳钟琪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彻底一落千丈。
雍正六年,靖州秀才曾静派自己的门生给岳钟琪送去了一封信,而这封信,惹出了天大的祸。
先说一下这个曾静是什么人,曾静生于公元1679年,也就是清朝刚建立不久,他本是一名学者,并且学问也相当不错,不过,他却是一个坚定“反清”的思想拥护者。
至于说曾静为何会有这种思想,史料上记载的是,他年轻时曾偶得明末学者吕留良的部分著作,在拜读之后,对吕留良的“夷夏之防”论点深以为然,之后,他不远千里前往吕留良的家中,得到了吕留良临终前的留下来不少书籍。
至此,他就成了一个“夷夏之防”的坚定支持者,并在其著作中,写下了“中原陆沉,夷狄乘虚,窃据神器,乾坤翻复”等观点,总之意思就是,如今清朝入主中原,是不可能长久的,早晚的被推翻。

雍正为何没有杀岳钟琪(也是有苦衷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