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杂谈趣闻

大数据杀熟行为明令禁止(2)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中午11点,你在办公室拿出手机,打算订一份外卖,精挑细选,仔细计算满减和优惠券之后,选定了一款你觉得最“划算”的商品。刚要下单,无意间看到你同事打开了同一个APP,在同一个商家,购买了同一个菜品,可是!他手机上显示的价格,却比你手机上的低了1块钱!更尴尬的是,你还是这个点餐APP的VIP会员……
中午点餐风波过去之后,你开始计划下个月的旅行计划,当你选好机票之后,你突然想起了中午不愉快的经历,于是你又借来了同事的手机,然后并不那么意外的发现,这位从不坐飞机的同事,买机票的价格果然比你更低……
最后,你打开了购物APP,心想总不可能卖东西的也不同价吧?结果非付费会员的同事领到了一张15元的优惠券,而身为付费会员的你,享受完“专属折扣”后,可以优惠5元……
事实上,只要以“大数据杀熟”进行搜索,你就会发现,类似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然而,今天这篇文章,并不是来“声讨”这种现象的,事实上,我希望能够用更准确的方法来向你说明,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应对。
大数据杀熟什么意思
很多平台,对用户进行差别化的对待,这是事实。然而,严格意义上的“大数据杀熟”其实还并未出现。因为现在大家感受到的这种不同用户之间的价格差异,其实平台在“营销成本”投入上的不均匀。换句话说,至少到今天为止,我们看到的“大数据杀熟”其实是各大公司为了获取新用户,以及提高用户的沉淀而选择“让一部分人买的更便宜”,并非是“让一部分人买的更贵”。一家公司,拿出100块钱来做营销活动,其中分给新用户的张三10块钱,而作为老用户的你,则只能拿到1元罢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杀熟”并不会出现。事实上,在这件事情上,我个人始终保持一种悲观的态度,在我看来,未来“不同人不同价”一定会发生,而且成为一种“常态”。
而这个推断的根本依据在于:千人千价才是真正符合经济学底层逻辑。
对经济学有所了解的朋友,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一件商品的价格不是由买家或卖家单方面决定的,而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只不过,在传统的消费场景当中,我们没有办法把供需关系精确到每一个人身上,因此只能选择“群体”来进行替代,大致估算出一个处于中间的平衡状态。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消费场景下,商品价格的确是因人而异的。比如,最典型的艺术品与古玩交易。精明的销售者会迅速识别出对方对这件商品到底有多大兴趣,然后根据对方的兴趣程度来进行开价。
当然,即使是一些没有那么“高大上”的消费场景中,这个道理一样是适用的。比如在早市的地摊上买件衣服……事实上,如果你仔细回忆一下,就会惊讶的发现,其实“明码标价”在我们的生活中只占不到一半的份额而已,卖货老板看人出价的行为始终存在于我们身边,只不过很多时候你不曾留意罢了。
既然商品的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那么我们对一件商品的“购买欲望”本身就是供需关系中的一部分。所以,当真正的大数据时代来临时,系统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购买欲望”而给出不同的开价,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说白了,平台跟早市上卖衣服的大姐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他们的目标都是既要把货卖掉别压在手中,又要尽可能的获取最高利润。只不过,在大数据的加持之下,AI远比那位大姐看人准确的多罢了。
那么,这样的事情,在什么时候会发生呢?现在各个平台的主要精力仍旧放在“用户增长”上,因为目前还有增量潜力可以挖掘。但是,当未来可挖掘的增量不足时,平台自然就会把目光投向现有存量,思考如何让现有的用户存量贡献更高的价值。
事实上,营销领域中,存在一个“二八定律”,:20%的忠诚用户,贡献了80%的利润额度。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要努力培养巩固20%的忠诚客户,把他们服务的更好。这样理解当然不能算错,但仍旧没有看透事情的本质,其实,“二八定律”向我们揭示的真相要“腹黑”的多。从本质上讲,二八定律告诉我们是:那20%的用户,你从他们身上榨取更高收益的难度与成本,都要低得多……
一个企业,永远都是要从用户身上挣钱,而不是跟用户“交朋友”的。所以,只要技术成熟,环境合适,让依赖自己的老用户掏更多的钱,就一定会成为企业毫不犹豫的直接选择。

大数据杀熟行为明令禁止


身为消费者,我们要学会更新自己的消费理念
前面说了这么多,看起来得出了一个非常“丧气”的结论,那就是:无论如何,大数据杀熟都一定会出现并普及。
那么,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就只能“认栽”了吗?当然也不必这么丧气……
基于大数据的定价策略,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涨价,而是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习惯进行智能化的调整,或许更贵,或许更便宜。说的更直白一些,如果系统认为你是个一个“穷人”,它就会尽可能的向你提供一个更便宜的价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