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拥堵的原因和对策(2)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4、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不合理
政府应积极引导和调节居民的出行方式,通过价格杠杆、服务水平等调节居民出行方式比例。近年来我国大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由过去以步行、自行车为主转向以小汽车出行为主,公共交通受到小汽车交通的挑战,导致交通出行结构呈现不合理性。
同样,上海提出2015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比例从35%提高到45%,基本实现中心城高峰时段90%市民公共交通出行在1小时内完成,基本满足日均约5900万人次出行总量的交通需求。广州也积极落实公交优先战略,从财政优先、用地优先、路权优先、信号优先等四方面积极建设公交都市,到2013年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35%,到2015年力争达到42%。
5、静态交通容量不足
近年来,大城市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而停车资源供应不足、分布不均,导致中心城区的停车难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据国际经验,停车泊位应达到机动车保有量的1.1-1.2倍,以北京市为例,按机动车保有量400万辆计算,停车泊位应达到440-480万个才能满足基本需求。但许多城市远远不能达到此标准,使得大量车辆被迫停靠在公共道路上,使原本不足的道路面积更难以满足车辆流动的需要,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造成了交通拥堵。
截止2009年底,北京私人小汽车同比增长23.1%,相对小汽车的增长,停车泊位增长速度缓慢。以经营性停车场为例,2009年底共有经营性停车场5274个,经营性停车泊位127.8万个,同比增长15%。同样,上海、广州也同样面临着停车位紧缺的情况。
交通拥堵治理对策
北京、广州、上海都发布了治堵策略,都体现了建管限的思想。下面从交通供给、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对三个城市的治堵策略进行比较。
1、增加交通供给
单纯靠增加道路来解决交通问题是无效的,新建的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需求总是倾向于超过交通供给。增加供给模式并不是单纯地增加道路来解决交通问题,应结合城市交通路网存在缺陷,调整城市交通结构和完善交通管理方式,有效利用道路资源来缓解交通拥堵。在增加交通供给方面,表2给出了三个城市采取的相关治堵对策。
由表2可以看出,三个城市都规划了路网、停车场等基础交通设施的建设,提出了建立智能交通系,利用先进的交通管理手段来治理交通拥堵。北京、广州侧重于整合现有交通管理资源,完善路网建设来增加通行能力。
2、采取交通需求管理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交通管理逐步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手段,而交通需求管理也在此期间逐步发展起来。交通需求管理的核心是要通过诱导人们的出行方式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矛盾。在交通需求管理方面,表3给出了三个城市采取的相关治堵对策。
由表4可以看出,三个城市采取策略主要目的就是控制小汽车增长速度,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调节拥堵路段通行权等。上海、广州侧重于利用经济手段来取得上述目的,而北京更侧重于管理手段。
3、完善交通管理制度
我国城市交通涉及的法规主要有《城市规划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城市规划法》用于指导城市建设和交通规划,其覆盖面和深度还不够,《道路交通安全法》在立法规则可实施性、适用范围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在完善交通管理制度方面,表4给出了三个城市采取的相关治堵对策。
政府应积极引导和调节居民的出行方式,通过价格杠杆、服务水平等调节居民出行方式比例。近年来我国大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由过去以步行、自行车为主转向以小汽车出行为主,公共交通受到小汽车交通的挑战,导致交通出行结构呈现不合理性。
同样,上海提出2015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比例从35%提高到45%,基本实现中心城高峰时段90%市民公共交通出行在1小时内完成,基本满足日均约5900万人次出行总量的交通需求。广州也积极落实公交优先战略,从财政优先、用地优先、路权优先、信号优先等四方面积极建设公交都市,到2013年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35%,到2015年力争达到42%。
5、静态交通容量不足
近年来,大城市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而停车资源供应不足、分布不均,导致中心城区的停车难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据国际经验,停车泊位应达到机动车保有量的1.1-1.2倍,以北京市为例,按机动车保有量400万辆计算,停车泊位应达到440-480万个才能满足基本需求。但许多城市远远不能达到此标准,使得大量车辆被迫停靠在公共道路上,使原本不足的道路面积更难以满足车辆流动的需要,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造成了交通拥堵。
截止2009年底,北京私人小汽车同比增长23.1%,相对小汽车的增长,停车泊位增长速度缓慢。以经营性停车场为例,2009年底共有经营性停车场5274个,经营性停车泊位127.8万个,同比增长15%。同样,上海、广州也同样面临着停车位紧缺的情况。
交通拥堵治理对策
北京、广州、上海都发布了治堵策略,都体现了建管限的思想。下面从交通供给、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对三个城市的治堵策略进行比较。
1、增加交通供给
单纯靠增加道路来解决交通问题是无效的,新建的道路设施会诱发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需求总是倾向于超过交通供给。增加供给模式并不是单纯地增加道路来解决交通问题,应结合城市交通路网存在缺陷,调整城市交通结构和完善交通管理方式,有效利用道路资源来缓解交通拥堵。在增加交通供给方面,表2给出了三个城市采取的相关治堵对策。
由表2可以看出,三个城市都规划了路网、停车场等基础交通设施的建设,提出了建立智能交通系,利用先进的交通管理手段来治理交通拥堵。北京、广州侧重于整合现有交通管理资源,完善路网建设来增加通行能力。
2、采取交通需求管理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交通管理逐步成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手段,而交通需求管理也在此期间逐步发展起来。交通需求管理的核心是要通过诱导人们的出行方式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矛盾。在交通需求管理方面,表3给出了三个城市采取的相关治堵对策。
由表4可以看出,三个城市采取策略主要目的就是控制小汽车增长速度,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调节拥堵路段通行权等。上海、广州侧重于利用经济手段来取得上述目的,而北京更侧重于管理手段。
3、完善交通管理制度
我国城市交通涉及的法规主要有《城市规划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城市规划法》用于指导城市建设和交通规划,其覆盖面和深度还不够,《道路交通安全法》在立法规则可实施性、适用范围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在完善交通管理制度方面,表4给出了三个城市采取的相关治堵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