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5天内传染性较强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新冠肺炎发病5天内传染性较强 新冠5天内传染性较强
目前我国疫情形势比较明朗,而全球疫情依然十分严峻,近日,我国对新冠病毒诊疗方案进行了完善,其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有了新的发现,即使是在潜伏期,新冠患者也具有传染性,而且在发病的5天之内传染性是比较强的,另外,有证据证明被新冠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以造成感染。同时,现在有多个国家已经发现了变异的病毒,而且关于变异病毒的谣言也是非常多的。那么,变异病毒是否传染更快、更致命呢?接下来,大家可以和有图有真相小编一起详细了解一下哦~新冠肺炎发病5天内传染性较强
19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八版》。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进一步完善,增加“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接触新冠病毒污染物也可造成感染”。
变异病毒传染更快、更致命?
科学家们看法不一。
那么,变异是否会让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加快?日前,马来西亚官员在公布确认4例D614G变异毒株时,指出突变毒株“具有10倍的传染性”,再引发广泛讨论。
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苏米娅斯瓦米纳坦7月曾表示,实验室研究发现,新冠病毒D614G变异,或导致病毒加速复制,传播性或加强。但实验室结果同病毒在实际传播中发生的变化之间,还有很大区别。
日前,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高级顾问、国际传染病学会候任主席覃毕雅 Paul Tambyah称,有证据显示,D614G突变的新冠病毒毒株在一些地区扩散的同时,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其致命性较低。
不过,《国际传染病杂志》5月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感染发生D614G突变的毒株,可能与更高的病亡率相关。研究人员称,那些或在欧洲人群中引发致命感染的毒株的一个特征,就是携带D614G突变。但研究人员称,该研究缺乏实验证据。
斯坦福大学最新研究发现:秋冬季流感或将抑制新冠病毒传播
美国《科学》期刊网页近日发表文章显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在调查研究中初步发现季节性呼吸道病毒与新冠病毒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感染季流感病毒的出现或将抑制新冠病毒的传播,从而缓解疫情。
随着秋冬流感季的到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愈加严峻,科学家对流感与新冠肺炎伴随出现、共同传播,进而增加疫情复杂性的潜在可能表现出担忧。而美国科学家在北卡罗莱纳州的调查研究发现,不仅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共同感染几率较小,两者之一的存在还可能抑制另一者的出现,这无疑给大众带来了一线希望,也为这方面研究带来了启示。
自今年三月,该科学家团队在北加利福尼亚州多地提取了1217名有症候的新冠肺炎或其他呼吸性疾病患者的鼻咽拭子样本,并利用提取样本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对新冠病毒及包括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等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携带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调查中,专家在控制单一变量的条件下获得相关数据。在115名新冠肺炎患者中,23名体内检测出至少一种其他病原体,折合占比20.0%,相较之下,在1091名非新冠肺炎患者中,有292名体内检测出至少一种其他病原体,折合占比26.8%。反之,在315名其他病毒患者中,有23名同时患有新冠肺炎,折合占比7.3%,相较之下,在891名非其他病毒患者中,有92名患有新冠肺炎,折合占比10.3%。同时,科学家还发现多种病毒共同感染的情况与年龄没有必然关系。
基于研究结果,尽管科学家发现新冠病毒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之间存在相互抑制关系,对人类或有“保护效果”,但也表明新冠病毒与其他呼吸道病毒共同感染的比例高于此前报道,且同时携带两种病毒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值得警惕与关注。
新冠疫苗研发,羊驼帮忙了!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新媒体专电 据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网站8月13日报道,在新冠疫苗研发竞赛中,科学家们发现了意想不到的灵感来源——羊驼。
在墨尔本的澳大利亚新冠疫情核心,研究人员和科学家正在研究羊驼体内的一种罕见免疫,与其他骆驼科动物一样,羊驼能够产生两种抗体。澳大利亚同步辐射中心高级首席科学家迈克尔詹姆斯说,羊驼不同寻常的免疫反应早已被用于研究世界各地其他病毒,比如艾滋病病毒。
詹姆斯说:“羊驼和类似动物实际上能够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抗体。一种与我们 人类产生的抗体类似,但这些动物还能产生所谓的‘纳米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