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杂谈趣闻

31745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吴汝康星”(2)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小行星上保存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讯息,对探索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有重要意义。小行星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宇宙和太阳系天体结构的认识、推进了天体力学的发展,而且对促进人造卫星上天、人类迈入宇宙航行时代起了基础和开拓的作用。60年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一批具有命名权的新小行星,1978年以来才开始陆续使用省、市、地方或科学家等人士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以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旨在彰显被命名人士在科学、教育、文化、慈善等某个领域所做的贡献,表达社会对他们的敬重。为了进一步弘扬和彰显何梁何利基金获奖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崇高思想和杰出贡献,2014年6月,何梁何利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达成了双边合作意向协议,根据评选委员会的提名建议,紫金山天文台同意将该台发现的新小行星为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科学家命名。
以吴汝康的名字来命名永恒的行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其学术成就的褒奖及其科学精神的永恒,也是对从事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工作者极大的精神鼓舞。

31745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吴汝康星”


小行星命名有哪些要求?
朱进介绍,目前,对小行星的命名要求是非常开放的,但依旧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首先,发现者提出的命名不能太长,不能超过16个英文字符。第二,提出的命名最好是一个单词。不一定是英文的,但应该在某种语言里能发音。第三,命名不能带有攻击性,不能让某一部分人觉得不舒服。第四,不能和已有的小行星名字,或已有的卫星名字太接近。
此外,涉及政治和军事的事件或者人物,必须在事件过去100年后或者人物去世100年后,才能用于小行星的命名。不能涉及明显的商业性。对于不同类型的特殊小行星,还有各种专门的命名要求。
有多少小行星被命名了?
朱进介绍,早期,对每个发现者一次提名多少个小行星并没有限制。然而,随着望远镜巡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每个月都有大量小行星被发现,全部经由审议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有人觉得,并不是每颗小行星都需要被命名。
因此,近年来,对于小行星命名有了一个新的规则:对每一个发现者或每一个发现小组来说, 每两个月只能提出两颗小行星的命名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发现了大量小行星的大型巡天项目所发现的绝大多数小行星都不可能在10年的有效期内得到发现项目组给出的命名。
截至2021年6月15日,小行星永久编号已经按顺序排到了546077号,其中已经被命名的小行星是22129颗,“也就是说, 只有4%的满足命名条件的小行星被命名了。”

31745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吴汝康星”


延伸阅读:有哪些小行星以中国科学家命名
在这些小行星的名字中,中国古代和现代科学家的名字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部分。以中国古代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包括张衡、祖冲之、郭守敬、沈括等。
其中,“张衡星”是第一颗以中国人名命名的小行星。1977年紫金山天文台报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将该台1964年10月9日发现的编号为180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1990年,为表彰旅美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的杰出贡献,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编号为2752的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此后,一批小行星陆续以当代杰出科学家命名,如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周光召,计算机专家王选,天文学家张钰哲等。
1997年1月9日发现编号为18550的小行星,这一天正是茅以升先生的诞辰日。为了纪念茅以升为我国桥梁工程建设和科技、教育、科普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国家天文台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请,将其永久命名为“茅以升星”。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观测中心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7681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陈景润星”,同月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夜空中群星闪耀,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表彰“两弹一星”的卓越功臣对我国科技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目前已有11位获得了国际小行星的命名,他们分别是周光召、彭桓武、陈芳允、钱学森、杨嘉墀、王淦昌、钱三强、朱光亚、赵九章、王大珩、孙家栋。
永恒星辉在宇宙中与光同尘
除此之外,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也占据了很大比例。2016年1月6日,我国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和近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张存浩获得小行星命名,从此这五位中国科学家名字被永久写入了浩渺的星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