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杂谈趣闻

同治皇帝怎么死的(2)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此后同治帝的病便趋于恶化。
二十日,腰间肿痛作痈流脓(仍有筋挛字)。项脖臂膝皆有溃烂处。
二十三日,脉息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内溃则不可言,意甚为难。
二十七日,看昨方,按云脉滑缓无力,惟肾愈流注,脓汁虽稍见稠,而每日流至一茶盅有余,恐伤元气云云。起坐时少,流汁极多,殊委顿也。
以后据《翁同龢日记》记载,其间曾请一位治外症的民间名医89岁的祁仲来诊治,此人是荣禄推荐的。治疗过程翁同龢记道:
(二十九日)辰正(8时)见于东暖阁,上(同治帝)拥坐榻上(枕一中官),两宫太后亦坐,命诸臣一一上前,天颜甚粹,目光炯然,痂犹有一半未落。谕今日何日?并谕及腊月应办事,枢臣奏无庸虑及。臣奏圣心宜静。上曰胸中觉热也。退至明间,太后立谕群臣,以现在流汁过多,精神委顿,问诸臣可有良法。圣虑焦劳,涕泗交下。臣因进曰,择医为上。臣荣禄曰有祁仲者,年八十九,治外证甚效,可传来诊视。太后颔之,语甚多,不悉记。退坐奏事处,有敕勿即散直。有顷传诸臣皆入,上(同治帝)侧卧,御医揭膏药挤脓,脓已半盅,色白(比昨稍稠),而气腥,漫肿一片,腰以下皆平,色微紫,视之可骇。出至明间,太后又立谕数语,继以涕泪,群臣皆莫能仰视。午初(11时许)祁仲到,命诸臣随入殿。良久,祁仲与李德立等入,半时许视毕,宣召至西暖阁问状,余等未与,恭(恭亲王奕?)、醇(醇亲王奕)两王入。
(恭邸五六刻始下,医者先出。)余等既退,则问荣君如何。曰祁仲言,此痘痈发处尚非肾俞穴,(在肾俞下。)冀可治,药用十全大补汤。俄而传闻令李德立仔细请脉。祁仲方未用,存案而已。
从这一记载不难看出,慈禧对同治帝的病是很关注的。但是,名医祁仲的药方却未被慈禧采纳,说明慈禧对同治帝得的是什么病心中是有数的。以后同治帝病情愈益加重,但奏事处太监却说大有起色,这也许是同治帝的回光返照,也许是太监怕担责任而说些吉利话吧!
翁同龢还是冷静的,每日同王大臣看方,且记日记。他对用药有一定知识。十二月初二日,他记道:今日方匆匆一看,用酒连、葛根二钱也,不可解,不可解。用这种药是什么目的,他闹不明白。事实上,御医李德立、庄守和已经知道同治帝是治不好了。回天乏术,只是拖延时间而已。
同治帝终于死去了。《翁同龢日记》记道:
即入城小憩,未醒忽传急召,驰入内尚无一人也,时日方落。有顷,惇(惇亲王奕)、恭(恭亲王奕?)邸,宝(宝鋆、)、沈(沈桂芬),英桂、崇纶、文锡同入见于西暖阁,御医李德立方奏事急,余叱之曰何不用回阳汤。彼云不能,只得用麦参散。余曰即灌可也。太后哭不能词。仓猝间御医称牙关不能下矣。诸臣起立,奔东暖阁,上扶坐瞑目,臣上前遽探视,弥留矣。天惊地坼,哭号良久,时内廷王大臣有续至者,入哭而退。惨读脉案,云六脉俱脱,酉刻崩逝。
这是关于同治帝病逝的最准确的记载。
同治帝登基时脚穿的小朝靴。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死去,在位13年,死时19岁。
同治皇帝的死因分析
关于同治帝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不得其解。《清朝野史大观》记载道,同治帝在慈禧太后的淫威下,不能与端庄贤静的阿鲁特皇后款洽相亲,而是被强迫与侍郎凤秀的女儿结合,这位后来被立为慧妃的女子虽长得很漂亮,但举止十分轻佻,同治帝并不喜欢她。他因此尽失情爱之乐,于是微服出外寻花问柳,纵情淫乐。
由于清朝的官员是北京城妓院的常客,同治生怕被臣下撞见,不敢出外城,只带了一两个小太监在内城与私窑子中卖淫的女子取乐。当时,还有太监在东华门内开烟馆,藏污纳垢,导男引女,供其取乐。侍读王庆祺又进春药。同治纵情享受,时间一长,就感染上了梅毒,不治而亡。
那么同治帝为什么会得梅毒?只因为同治皇帝在位十三年,朝政一直由慈禧太后掌握。同治帝亲政以后,慈禧太后不仅在政事上对他横加干涉,特别是在同治执意重修圆明园一事上母子几乎反目成仇。慈禧太后也不允许同治皇帝和皇后亲近,同治的婚姻不由自主,不喜欢慈禧太后喜欢的富察氏,端庄华贵的阿鲁特氏成为皇后,引发出慈禧的不满,有了老婆却不能过正常的夫妻生活。由此,小皇帝越加放纵自己,做出了种种荒诞之事来反抗慈禧太后对他施加的压力。
传说中同治帝经常微服出宫,来往于酒肆、戏馆和花街柳巷,迷恋于那些春宫图和黄色书籍。野史记载着: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凤辈,皆邀幸。同治四处寻花问柳嫖娼可见一斑。同治死于梅毒是根据翁同稣笔记和历史档案。《清宫遗闻》记载:同治皇帝经常去京城中的花街柳巷嫖娼,以至于身染梅毒。翁同稣日记中记载:脉间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渐流向背,外溃则口甚大,内溃则不可言,意甚为难。由此太医和御医都断定为梅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