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停火协议(2)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而在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则再次应约同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通电话,讨论纳卡地区局势。普京再次强调,根据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欧安组织明斯克小组共同主席国声明,立即停火、恢复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这场冲突的必要性。
此外,俄美法三国总统10月1日就纳卡地区冲突发表联合声明,强烈谴责在纳卡冲突区接触线出现的暴力升级,呼吁冲突各方尽快停火并恢复谈判。
亚美尼亚称阿塞拜疆一方有六千名士兵被打死
虽然亚美尼亚在很多方面都不如阿塞拜疆,但在面对土阿两国的联合夹击时,仍然扛住了对手的攻势,并在一定程度上让其付出了沉重代价。据媒体报道,从亚美尼亚国防部公布的战报来看,在二十多天的冲突当中,至少有六千名阿塞拜疆士兵被打死,其中土耳其派往纳卡地区的士兵和雇佣兵也包含在内。但是据阿塞拜疆方面的消息,他们只承认自己牺牲了710名士兵,报道认为阿塞拜疆掩盖了巨大的伤亡。
亚美尼亚之所以要将土耳其士兵和雇佣兵也算在这六千名战死的士兵人数中,是因为土耳其在战争一开始就坚定站在阿塞拜疆一方,并且是以阿塞拜疆名义进行作战的。亚美尼亚媒体曾经报道称,一支土耳其部队不顾停火协议,企图占领纳卡地区的安德鲁特镇,并在那里升起阿塞拜疆的国旗。亚美尼亚国防部也曾表示“恐怖主义雇佣兵穿着阿塞拜疆的制服”,因此他们自然而然也被亚美尼亚列入到伤亡名单中。
亚美尼亚背后的力量
阿塞拜疆的综合国力本来就强于亚美尼亚,而且它还获得了地区军事强国土耳其的直接支持,尽管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作为依托,阿塞拜疆却还是遭遇了如此惨烈的牺牲。有人认为这次土耳其总统的讲话明显意有所指,亚美尼亚之所以能够撑到现在,还给土耳其与阿塞拜疆造成严重打击,这与三大军事强国背后的支持有直接关系。
俄罗斯早在苏联时期就与亚美尼亚保持着传统盟友的关系,俄罗斯将亚美尼亚视为地区战略重要合作伙伴,并向其出售了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这款导弹一度被认为是俄罗斯导弹家族中实力很强的“枭雄”。从种种迹象来看,俄罗斯会支持亚美尼亚完全在意料之中。
法国作为欧洲国家,对土耳其重建奥斯曼帝国的野心一直都很警惕。法国与土耳其在利比亚、地中海以及希腊等国际主权问题上早就因为分歧闹得不可开交了,对于土耳其公开支持阿塞拜疆,扩张自己势力的行为,自然也要反对。土耳其在中东势力的持续扩大势必会影响到美国在中东扶持库尔德人的战略,所以美国在这场冲突中也会站在亚美尼亚一方。目前看来,俄法美三国都更加倾向有利于亚美尼亚一方停战协议的达成,但土耳其却一度从中作梗破坏该协议,使停火变得愈加困难。亚美尼亚总统就曾表示,土耳其是纳卡地区走向和平的主要障碍,现在看来这话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阿塞拜疆与纳美尼亚的恩怨情仇
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冲突的根源就是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位归属问题,以下简称纳卡问题。
纳卡问题是苏联时期遗留问题,纳卡地区现在名义上属于阿塞拜疆,但是实际上处于独立状态,阿塞拜疆已经对该地区失去控制权。而且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多次因纳卡问题爆发武装冲突。
高加索地区民族较为复杂,而且周边国家对该地区长期争夺,所以让该地区形势更为复杂。纳卡地区在俄罗斯帝国时期就被俄罗斯纳入版图,俄罗斯为了巩固对该地区的控制权,曾引诱波斯地区的亚美尼亚人迁移到该地区,这为此后纳卡问题埋下了隐患。
纳卡地区面积约4400平方公里,虽然没有与亚美尼亚接壤,但是以亚美尼亚人为多数,阿塞拜疆人、俄罗斯人、格鲁吉亚人为少数。阿塞拜疆人主张该地区接受阿塞拜疆的司法权,但是亚美尼亚人主张并入亚美尼亚。
在1923年以前,该地区归亚美尼亚管辖。为了平衡利益关系,1923年7月7日,苏联在该地区成立自治州并将其划归阿塞拜疆管辖。在苏联控制下,该地区还比较稳定,但到了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由于苏联开始瓦解,纳卡问题再度浮现。
阿塞拜疆为了加强对纳卡地区的控制,在当地进行阿塞拜疆化改造。而当地的亚美尼亚人不想接受阿塞拜疆的改造,他们在亚美尼亚的支持下发起一项将纳卡地区转移到亚美尼亚的运动。1987年8月,纳卡地区亚美尼亚人向莫斯科提交一份要求与亚美尼亚统一的请愿书上面有数万人的签名。
1988年2月,苏共中央发表了公开信认为现有民族地区布局的任何更改都有损于民族之间的关系。苏联站在阿塞拜疆这边,并未支持亚美尼亚人将该地区并入亚美尼亚的请求,这引发了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20多万人上街游行抗议。
1988年2月纳卡自治州宣布退出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要求并入亚美尼亚,导致该州阿、亚两族之间爆发武装冲突。从1988年2月至1994年5月之间,纳-卡战争爆发,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卷入其中。
此外,俄美法三国总统10月1日就纳卡地区冲突发表联合声明,强烈谴责在纳卡冲突区接触线出现的暴力升级,呼吁冲突各方尽快停火并恢复谈判。
亚美尼亚称阿塞拜疆一方有六千名士兵被打死
虽然亚美尼亚在很多方面都不如阿塞拜疆,但在面对土阿两国的联合夹击时,仍然扛住了对手的攻势,并在一定程度上让其付出了沉重代价。据媒体报道,从亚美尼亚国防部公布的战报来看,在二十多天的冲突当中,至少有六千名阿塞拜疆士兵被打死,其中土耳其派往纳卡地区的士兵和雇佣兵也包含在内。但是据阿塞拜疆方面的消息,他们只承认自己牺牲了710名士兵,报道认为阿塞拜疆掩盖了巨大的伤亡。
亚美尼亚之所以要将土耳其士兵和雇佣兵也算在这六千名战死的士兵人数中,是因为土耳其在战争一开始就坚定站在阿塞拜疆一方,并且是以阿塞拜疆名义进行作战的。亚美尼亚媒体曾经报道称,一支土耳其部队不顾停火协议,企图占领纳卡地区的安德鲁特镇,并在那里升起阿塞拜疆的国旗。亚美尼亚国防部也曾表示“恐怖主义雇佣兵穿着阿塞拜疆的制服”,因此他们自然而然也被亚美尼亚列入到伤亡名单中。
亚美尼亚背后的力量
阿塞拜疆的综合国力本来就强于亚美尼亚,而且它还获得了地区军事强国土耳其的直接支持,尽管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作为依托,阿塞拜疆却还是遭遇了如此惨烈的牺牲。有人认为这次土耳其总统的讲话明显意有所指,亚美尼亚之所以能够撑到现在,还给土耳其与阿塞拜疆造成严重打击,这与三大军事强国背后的支持有直接关系。
俄罗斯早在苏联时期就与亚美尼亚保持着传统盟友的关系,俄罗斯将亚美尼亚视为地区战略重要合作伙伴,并向其出售了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这款导弹一度被认为是俄罗斯导弹家族中实力很强的“枭雄”。从种种迹象来看,俄罗斯会支持亚美尼亚完全在意料之中。
法国作为欧洲国家,对土耳其重建奥斯曼帝国的野心一直都很警惕。法国与土耳其在利比亚、地中海以及希腊等国际主权问题上早就因为分歧闹得不可开交了,对于土耳其公开支持阿塞拜疆,扩张自己势力的行为,自然也要反对。土耳其在中东势力的持续扩大势必会影响到美国在中东扶持库尔德人的战略,所以美国在这场冲突中也会站在亚美尼亚一方。目前看来,俄法美三国都更加倾向有利于亚美尼亚一方停战协议的达成,但土耳其却一度从中作梗破坏该协议,使停火变得愈加困难。亚美尼亚总统就曾表示,土耳其是纳卡地区走向和平的主要障碍,现在看来这话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阿塞拜疆与纳美尼亚的恩怨情仇
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冲突的根源就是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位归属问题,以下简称纳卡问题。
纳卡问题是苏联时期遗留问题,纳卡地区现在名义上属于阿塞拜疆,但是实际上处于独立状态,阿塞拜疆已经对该地区失去控制权。而且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多次因纳卡问题爆发武装冲突。
高加索地区民族较为复杂,而且周边国家对该地区长期争夺,所以让该地区形势更为复杂。纳卡地区在俄罗斯帝国时期就被俄罗斯纳入版图,俄罗斯为了巩固对该地区的控制权,曾引诱波斯地区的亚美尼亚人迁移到该地区,这为此后纳卡问题埋下了隐患。
纳卡地区面积约4400平方公里,虽然没有与亚美尼亚接壤,但是以亚美尼亚人为多数,阿塞拜疆人、俄罗斯人、格鲁吉亚人为少数。阿塞拜疆人主张该地区接受阿塞拜疆的司法权,但是亚美尼亚人主张并入亚美尼亚。
在1923年以前,该地区归亚美尼亚管辖。为了平衡利益关系,1923年7月7日,苏联在该地区成立自治州并将其划归阿塞拜疆管辖。在苏联控制下,该地区还比较稳定,但到了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由于苏联开始瓦解,纳卡问题再度浮现。
阿塞拜疆为了加强对纳卡地区的控制,在当地进行阿塞拜疆化改造。而当地的亚美尼亚人不想接受阿塞拜疆的改造,他们在亚美尼亚的支持下发起一项将纳卡地区转移到亚美尼亚的运动。1987年8月,纳卡地区亚美尼亚人向莫斯科提交一份要求与亚美尼亚统一的请愿书上面有数万人的签名。
1988年2月,苏共中央发表了公开信认为现有民族地区布局的任何更改都有损于民族之间的关系。苏联站在阿塞拜疆这边,并未支持亚美尼亚人将该地区并入亚美尼亚的请求,这引发了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20多万人上街游行抗议。
1988年2月纳卡自治州宣布退出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要求并入亚美尼亚,导致该州阿、亚两族之间爆发武装冲突。从1988年2月至1994年5月之间,纳-卡战争爆发,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卷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