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从胶片巨头到破产 柯达破产(2)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公司高层之所以会选择忽视这样一款创新的产品,应该是考虑到新产品会影响到公司的传统胶片业务。柯达并不是缺乏创新,也有足够的能力来创新,毕竟,在柯达公司最辉煌的时刻,业务遍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达到14.5万人。
但是,公司的决策者,面对传统胶片业务的绝对垄断优势,很难做出创新的决定,因为,这样的创新,就是一种「自我革命」一般的存在,一旦走错,将会满盘皆输。但是,一直固守阵地,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虽然柯达没有选择第一时间跟进,寻求数码相机的发展,可是,其他厂商却不会这么想。它们原本就没有传统胶片行业的根基,或者说其基础没有柯达如此庞大,它们就可以放下包袱,直接开始大干一场。在这其中,日本厂商尤为明显。
早期,柯达和富士在传统胶片领域,就一直存在着相互竞争关系,而富士显然比柯达更会思辨,抓住机会就向数码相机方向发展。而像佳能这样的厂商,又开始不断推进数码相机发展,留给柯达的时间和机会就真的不多了。
而这个关键的转折点,应该就是数码相机的市场份额完全赶超胶片相机的时候。
通过这份各种类相机产量的图表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2000年左右,传统的胶片相机就已经达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最高峰,随着数码相机的不断涌现,其产量逐渐递减,在2003年,就已经完全被数码相机所赶超。
所以,面对市场的逼迫,柯达也不得不做出让步,数码时代一旦开启,就不可能会停下来,除非有更强的竞争者参与其中。
1994年,苹果推出了一款名为Apple QuickTake的数码相机,虽然标志是苹果自家的,但是实际的制造商却是柯达。这是世界上第一款消费级数码相机,只能拍摄30万像素的照片,而且,由于是苹果家的相机,只能支持Mac电脑。
看得出来,柯达在数码相机的探索道路上还是非常小心谨慎的,出于对自己胶片业务的保护,而没有选择直接发布自己品牌的数码相机。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柯达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核心业务,因为此时的传统胶片行业,依然看不到有力的竞争对手,柯达一家独大。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了数码相机产品,这也就意味着,这些消费者很难再去选择原来的胶片。而柯达并没有把重心放在自家的数码相机产品上,和其他厂家相比,在这个新的领域,昔日的影像业巨头,显得毫无竞争力可言。
但是,巨头始终是巨头,总是能够充分利用自家资源,找到合适的突破点,重新获得市场的认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进入数码相机市场,柯达花费了大量的资源来研究用户的行为习惯,而事实证明,这些投入并没有白费。
经过用户调查之后,柯达发现,女性用户更喜欢用数码相机拍照,但是在把照片传输到电脑的过程当中,却遇到了很大的麻烦。而对于这一个消费者痛点的解决,也成为了柯达的一个机会。柯达迅速发布了一系列的数码相机产品,这些产品可以让用户非常轻松地通过电脑对照片进行分享。
截止到2005年,柯达在美国地区,已经成为数码相机销售额最大的厂商,销售额总计达到了57亿美元。
按理说,柯达一路这样发展下去,会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可是,事实却总是无情地打脸。
柯达完全没有预料到数码相机的发展会如此之迅速,在众多厂商进入到这个市场之后,数码相机的利润率也持续下滑。柯达无法在数码相机的销售上实现盈利。柯达每销售出一台数码相机,反而会因此承担一定的损失。同时,由于公司内部,数码部门和传统胶片部门业务上存在的竞争关系,导致了两个不同部门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
柯达一度引以为傲的胶片业务,其利润率也不断下跌,双重打击之下,柯达公司的整体利润的确令人担忧。而之后,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于专业相机的需求也不断缩小,更多消费领域的相机需求都被智能手机等新兴设备所取代。
柯达不是没有创新,只是没能及时实施,虽然实施了,可是却做得不够彻底,被传统领域的优势所牵绊,束手束脚地发展,又怎么会有很大的成功。
其他
这些,都是人们对于柯达之所以失败,比较主流的观点和看法,在AI科技报看来,柯达历史上的一次收购计划,也很能体现柯达的传统思维是如何根深蒂固。
1988年,柯达耗资51亿美元收购了Sterling Drug,这是一家传统制药企业,作为影像业巨头的柯达,收购这样一家公司究竟意欲何为。
其实,从根源上来说,柯达的主营业务,就是胶片,而这其中最为核心的技术,就是其使用的各种化学试剂,其中,就以「卤化银」为最典型代表。在柯达公司内部,也被称之为「卤化银」战略。
但是,公司的决策者,面对传统胶片业务的绝对垄断优势,很难做出创新的决定,因为,这样的创新,就是一种「自我革命」一般的存在,一旦走错,将会满盘皆输。但是,一直固守阵地,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虽然柯达没有选择第一时间跟进,寻求数码相机的发展,可是,其他厂商却不会这么想。它们原本就没有传统胶片行业的根基,或者说其基础没有柯达如此庞大,它们就可以放下包袱,直接开始大干一场。在这其中,日本厂商尤为明显。
早期,柯达和富士在传统胶片领域,就一直存在着相互竞争关系,而富士显然比柯达更会思辨,抓住机会就向数码相机方向发展。而像佳能这样的厂商,又开始不断推进数码相机发展,留给柯达的时间和机会就真的不多了。
而这个关键的转折点,应该就是数码相机的市场份额完全赶超胶片相机的时候。
通过这份各种类相机产量的图表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2000年左右,传统的胶片相机就已经达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最高峰,随着数码相机的不断涌现,其产量逐渐递减,在2003年,就已经完全被数码相机所赶超。
所以,面对市场的逼迫,柯达也不得不做出让步,数码时代一旦开启,就不可能会停下来,除非有更强的竞争者参与其中。
1994年,苹果推出了一款名为Apple QuickTake的数码相机,虽然标志是苹果自家的,但是实际的制造商却是柯达。这是世界上第一款消费级数码相机,只能拍摄30万像素的照片,而且,由于是苹果家的相机,只能支持Mac电脑。
看得出来,柯达在数码相机的探索道路上还是非常小心谨慎的,出于对自己胶片业务的保护,而没有选择直接发布自己品牌的数码相机。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柯达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核心业务,因为此时的传统胶片行业,依然看不到有力的竞争对手,柯达一家独大。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了数码相机产品,这也就意味着,这些消费者很难再去选择原来的胶片。而柯达并没有把重心放在自家的数码相机产品上,和其他厂家相比,在这个新的领域,昔日的影像业巨头,显得毫无竞争力可言。
但是,巨头始终是巨头,总是能够充分利用自家资源,找到合适的突破点,重新获得市场的认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进入数码相机市场,柯达花费了大量的资源来研究用户的行为习惯,而事实证明,这些投入并没有白费。
经过用户调查之后,柯达发现,女性用户更喜欢用数码相机拍照,但是在把照片传输到电脑的过程当中,却遇到了很大的麻烦。而对于这一个消费者痛点的解决,也成为了柯达的一个机会。柯达迅速发布了一系列的数码相机产品,这些产品可以让用户非常轻松地通过电脑对照片进行分享。
截止到2005年,柯达在美国地区,已经成为数码相机销售额最大的厂商,销售额总计达到了57亿美元。
按理说,柯达一路这样发展下去,会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可是,事实却总是无情地打脸。
柯达完全没有预料到数码相机的发展会如此之迅速,在众多厂商进入到这个市场之后,数码相机的利润率也持续下滑。柯达无法在数码相机的销售上实现盈利。柯达每销售出一台数码相机,反而会因此承担一定的损失。同时,由于公司内部,数码部门和传统胶片部门业务上存在的竞争关系,导致了两个不同部门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
柯达一度引以为傲的胶片业务,其利润率也不断下跌,双重打击之下,柯达公司的整体利润的确令人担忧。而之后,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于专业相机的需求也不断缩小,更多消费领域的相机需求都被智能手机等新兴设备所取代。
柯达不是没有创新,只是没能及时实施,虽然实施了,可是却做得不够彻底,被传统领域的优势所牵绊,束手束脚地发展,又怎么会有很大的成功。
其他
这些,都是人们对于柯达之所以失败,比较主流的观点和看法,在AI科技报看来,柯达历史上的一次收购计划,也很能体现柯达的传统思维是如何根深蒂固。
1988年,柯达耗资51亿美元收购了Sterling Drug,这是一家传统制药企业,作为影像业巨头的柯达,收购这样一家公司究竟意欲何为。
其实,从根源上来说,柯达的主营业务,就是胶片,而这其中最为核心的技术,就是其使用的各种化学试剂,其中,就以「卤化银」为最典型代表。在柯达公司内部,也被称之为「卤化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