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杂谈趣闻

内忧外患的洋务运动背景回顾(2)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从十三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不仅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化和近代化。讲究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纳入整体中。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洋务运动试图走近代化的道理,在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下,中国比较被动的卷入。当时中国没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但中国的洋务运动与世界大势是分不开的。
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洋务派在朝廷里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祈和文祥等人为代表,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大官僚。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内忧外患的洋务运动背景回顾


洋务运动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
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 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后四个字 中体西用 ,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为一种理论服务于求强、求富这一洋务运动主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镇压人民,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内忧外患的洋务运动背景回顾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①洋务派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②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③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