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杂谈趣闻

恐龙灭绝之谜 恐龙是怎么灭绝的(2)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其次,兰德尔和里斯观察了在过去2.5亿年间地球上直径超过20千米的陨石坑。将这些陨石坑的年龄与太阳系3500万年周期相比,结果发现在某些情况里,彗星撞击的频率高峰期与太阳系经过暗物质盘发生了紧密的重叠,而在其它情况里则不是。整体来说,分析表明暗物质更可能在陨石坑频率问题上,而非产生陨石坑的平等比率上,产生可观测到的模式。
据称与6600万年前恐龙灭绝有关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并没有完全与太阳系经过暗物质盘的时间点相重合——但兰德尔表示其中仍存在足够多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存在连接也并非不可能的。“两者发生的时间还是比较接近的,虽然并不是完美的吻合,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可能性。”
意大利米兰布雷拉天文台的路易吉·福斯基尼表示这项理论需要进一步的详细审查。“我认为寻找尽可能多的假设是非常有意义的。”但他也很谨慎,因为无论是彗星撞击的频率模式,还是暗物质的盘状理论,目前都没有得到证实。虽然暗物质导致恐龙灭绝的说法还缺少实际的证据,不过由暗物质引起的彗星撞击地球这种说法也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不过暗物质说也存在不少漏洞,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来支撑这一理论。
温度骤降说
来自波恩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约尔格·法尔教授提出,地球在6000万年前曾陷入一次强烈的宇宙粒子流“风暴”中。在遭遇这样的风暴时,高速进入地球大气的各种粒子会达到平时的上百倍之多,将大气中的分子“撕裂”成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结核,最终导致地球大气中云层增厚,降雨频繁,气温急剧下降。

恐龙灭绝之谜 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恐龙是温血动物,它们具有相对较高的代谢速率,有可能维持一定的体温。可是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这就导致恐龙体温并不高,可能接近现代树懒。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而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否则就需要保温。恐龙过于庞大的身躯,不能进入洞中避寒,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惨遭冻死的命运。
但是,这种假说有一个疑点,那就是恐龙不都是那么庞大的,不一定都不能躲进洞里避难。
此外,气候骤变造成恐龙绝灭的另一条可能的途径是严重影响恐龙的卵。一些科学家发现,在恐龙灭绝之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蛋的蛋壳有变薄的趋势。我国的一些古生物学家也发现,在一些化石地点产出的恐龙蛋中,临近绝灭时期的那些恐龙蛋蛋壳上的气孔比其他时期的恐龙蛋蛋壳中的气孔要少,这很可能与气候变得寒冷干燥有关。
洪水致死说
恐龙化石代表地:山东诸城、内蒙古二连浩特、云南禄丰、四川自贡
记者在山东诸城看到了很多零散的恐龙化石,由数千块恐龙化石堆积而成的化石长廊,场面让人震惊。

恐龙灭绝之谜 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在现场负责挖掘工作的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海军介绍说,散乱的骨骼化石说明动物死亡后没有及时埋藏。由风、水流或者其他外力把骨架分离,散乱地分布在地面上后再埋藏形成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柳永清研究员说,仅根据目前恐龙化石现场的特征和资料,我们无法直接判断恐龙死亡的真正原因,但可以通过了解这些恐龙化石出露的情况判断它的埋藏环境。诸城处于泰沂山脉与胶莱平原之间,地势较为低洼,而且距离海洋较近。据专家推测白垩纪晚期,诸城及其周边地区极有可能是距离黄海比较近的一片茫茫水泽,西部地势较高的地域则是陆地和丘陵,那时的气候应该与现在的海南差不多。
研究表明,到晚白垩世时期,这一地区还有小规模的湖泊存在,但主要是冲洪积扇与洪泛河流环境。这里洪泛频发,气候十分炎热、干燥,植被变得稀少。生态和古地理环境已不再适合大型动物的繁衍生存,这也是我国及世界各地不断发现晚白垩世恐龙集群死亡与埋藏现象的原因。
柳永清经初步判断认为,这里大面积的恐龙埋藏,有可能是一场大的洪水造成的。他的理由是这里埋藏化石的沉积物是洪泛产物,即泥石流等洪水形成的堆积物。但由于埋藏的化石少有完整的,多为关联性差的实芯骨骼,如胫骨、肠骨等,这说明这里的化石群可能是恐龙死亡后,经过洪水泥石流搬运形成的“异地堆积”。他认为,验证洪水造成恐龙死亡的说法,还需要进一步收集证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