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杂谈趣闻

电影 信条 影评及部分细节解析(3)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最后是祖父悖论。这个也是现在常见的时间悖论了,你回到过去杀死自己的祖父,你自己还会存在吗?电影中也借尼尔之口,说出了这句话。未来人类似乎觉得会存在,于是乎把算法传送到过去,使第三次世界大战到来。但电影中实际上没有明确指出是否会发生,有的只有既成事实无法改变,人无法改变过去的概念。
关键词提完了,提一提电影中的其他细节。
1.片名《Tenet》。Tenet一词在电影中是男主的组织的名字。意思即为信条、教义和原则。而Tenet一词最早来源于庞贝古城的Sator Square中。这几个字母排列顺序如下:
SATOR
AREPO
TENET
OPERA
ROTAS
无论横竖斜着读,都是回文。其中横竖最中心的单词便是Tenet。其他几个单词在片中也有出现。Sator即反派Boss萨托尔,Arepo即画家名字,Opera指电影开头歌剧院爆炸案,Rotas则是机场安保公司罗塔斯。这种回文结构也暗示了片中剧情。另外一点大多数的解析也都有提到,红蓝两队都设定10分钟,那么就是Ten和Ten。把一个Ten倒转并与另一个Ten组合便是Tenet。
2.背景音乐。本片配乐是由路德维希·格兰森负责。全片中大量的BGM皆为倒放,在预告片中便有呈现。也是暗示了本片剧情的一环。至于音乐的分析,由于本人并非音乐专业,能力有限,只能听出BGM为倒放,因此便不深入探讨了。
3.向未来传递信息。印度军火商普莱亚在和男主交流时提到了向未来传递消息很容易,现在所做的任何事都是给未来传递消息,重要的是能否回复。在片尾从未来而到现在的男主用自己手机在提前几秒钟听到了后几秒凯特所传达的情报,枪杀了普莱亚。正是普莱亚所说的向未来传递消息能否回应的回答。
4.红与蓝。片中的红与蓝大多数是以逆换装置交换的房间灯光展示的,红色为正向世界,蓝色为逆向世界。而后来也有了红蓝队之分。要是把时间这个概念引来代入红色和蓝色呢?那便是红移与蓝移。刘慈欣短篇小说《坍塌》就有这样的描写,宇宙红移到达奇点后触发蓝移开始时间反演,宇宙开始坍塌,熵值开始减小。
5.男主与尼尔。从男主的视角看,与尼尔真正相识时间起点应该是废城爆炸行动后。而从尼尔视角看,他是从未来而来,未来男主招募了自己。相识时间十分漫长,因此知道男主习惯是喝可乐,而废楼爆炸行动后,他知道自己得按照时间的安排去回到行动中帮助男主解锁,并英勇赴死。与男主的见面便是他们相识的终点。起点和终点衔接到一起,又是个回环。衔尾蛇或者莫比乌斯环都可以用来形容。
6.这是个混沌的世界,黄昏时分无故人。是男主的接头暗号以及在后来剧情中也有提及。来源是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原句为“We live in a twilight world, and there are no friends at dusk.”,前一句“这是个混沌的世界”,应该指向是被未来人类传送逆换装置后导致世界变得混沌,或者是未来世界是混沌的。后一句“黄昏时分无故人”也对应了影片末尾黄昏,去执行解锁任务的尼尔与男主的相见便无法再见了的剧情,就算相见,也只是男主在未来见到的年轻尼尔。尼尔生命定格在废城交战解锁的那里了。有说法诗句中的“Twilight”也是个彩蛋照应着尼尔演员帕丁森出演的电影《暮光之城》,即《Twilight》。
7.既定事实。从影片开篇,便是现在和未来相互交缠所创造出的结果,影片传达出既定事实无法改变的概念。试图改变因而达到果,但却发现改变因的同时就是创造出了果,却无法撤销。逆向世界中要做的便是顺着这个果,完成因。木已成舟,覆水难收,皆是这个道理。“Whats happened, happened.”

电影 信条 影评及部分细节解析


最后谈谈我个人的观影体验。
由于我看的是IMAX场《信条》,开头到结尾首先感受到的是鼓膜快要被声浪给撕裂。开场歌剧院的枪击声配合背景音乐,先给看电影的人当头一棒,因此我开场注意到的是音乐,对于开场的画面剧情反而注意力没有那么集中。所以在刚开始,我的观影体验并不是很好。
到后来的飞机爆炸,爆炸声还没有开场的那几声枪击声音大,反倒让我觉得怪怪的。可能诺兰想在电影开头用这声音来吸引注意力吧。
看到中间男主在后厨利用周围环境和厨具格斗,立刻想起了成龙的经典打戏,同样利用周围环境优势。
后面的逆向车与逆向世界的景象都呈现了不一样的感觉,惊叹于这时间倒流设定的画面表现力,以及演员动作,台词等方面。
到了结尾,废城大战的人数火力表现,以及自洽的人物剧情描写。给前面埋下的伏笔填坑,也是让电影开始最后一次高潮的表演。中间红蓝两队都在5分钟炸毁大楼的桥段根据正向视角和逆向视角反复多次表现出来,加深观众对那一部分的注意力。同时埋下最后的尼尔解锁的伏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