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子孙后代现在在干什么?(5)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在美留学期间,孙科还经常收到父亲从各地寄来的各种有关中西文化的书籍。如在国学方面就有《通鉴纪事本末》,王船山的《读通鉴论》等;西方文化方面的就有亨乔治的《进步与贫困》,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达尔文游记》等。在父亲的帮助下,孙科对政治及科学书籍等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直到晚年,寄居美国期间的孙科,仍然不忘读书。在他看来,远离曾经数十年相伴的政治斗争,终于有机会能静下心来读书,的确其乐无穷。因此,他常以读书自娱。年逾古稀的孙科每天坚持徒步到图书馆看书,有时直到图书馆关门时,经管理员再三催促,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图书馆。
移居美国期间的孙科,虽经济拮据而读书的嗜好不减,其生活主要靠儿女的接济。无钱买书,只能每天购些便宜的报纸、杂志来阅读。据说有一天,孙科从报纸上看到《清史》在台湾出版的消息,一向爱书的他非常高兴,立即写信给从前他任立法院院长时的秘书长梁寒操写信,托他为自己代购一部。所幸《清史》的编纂者得悉此事,为晚年孙科的强烈求知欲所感动,于是赠送了一部《清史》给他。在他的家中,可说到处都是书。孙科一生爱读书的嗜好,在国民政府委员中是出了名的。
父亲的追随者
孙科早年受父亲的影响,就投身到反对腐败的满清专制政权的革命中,协助父亲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1910年,同盟会在檀香山大声周刊社楼上举行加盟大会,并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这时,还在圣路易士学院读书刚满20岁的孙科也加入到同盟会之中,成为父亲的追随者。那时同盟会在檀香山创办了《自由新报》、《大声周刊》,极力倡导反清,鼓吹革命。孙科在读书之余,还担任这两家报纸的地方版和世界新闻专栏的编辑工作。为了办好这两个专栏,孙科广泛搜集清朝统治者入关后虐待、残杀老百姓的血腥史料。他发表的有《扬州十日》、《文字狱》和《禁书》等文章,使广大华侨进一步认清了清代统治者的罪行,大大鼓舞了侨胞们的革命情绪。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大爆发,海外华侨无不欢欣鼓舞,纷纷使用各种方式积极支持这场革命。此时,正在美国加州紧张备考的孙科得到这一消息后,也非常激动。这位年轻的同盟会员立即停止了备考,马上全身投入到革命宣传中去。在那里,他还和自己的同伴一起创办了进步刊物《民国月刊》和《少年中国晨报》,馆址设在唐人街,孙科从学校到报馆,要靠轮船渡海。每天当孙科一来到报馆,总要工作到深夜才返校。1912年1月,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国诞生,工作千头万绪,孙科奉父亲之命回国,协助父亲工作。那时,年轻气盛的孙科,几乎是不分昼夜地在父亲身边工作着。
在留学美国期间,孙科还担任了留美学生会会长,亲自带领留美的一批同学们在旧金山、纽约一带联络华侨,号召他们开展募捐活动。在此同时,孙科还担任同盟会驻美洲总支部长林森的英文秘书和粤语翻译。
1914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辛亥革命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黄兴偕夫人访美,继续宣传讨袁复国的大义,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华侨的热烈欢迎,华侨们还邀请黄兴演讲,但是黄兴不会讲粤语,孙科则随黄兴担任粤语翻译。1917年,孙科携妻儿离开美国回到广州后,又立即投身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护法运动之中。
1921年到1926年期间,孙科任广州市长,为广州市政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孙科在任市长期间,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市政建设上,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修建了近26公里的现代道路,街道拓宽了2.5米,新路均铺上了水泥。
在任广州市长期间,孙科还在推行教育、加强城市社会治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邀请一些社会名流来市民大学讲课外,还亲自在市民大学上课,宣讲法律、人文、医学及工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另外还准备为妇女提供育婴、家教、妇女卫生等方面的教育,后因经费困难而被迫放弃。
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孙科在国民党政府中也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
孙科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发生在1912年6月,孙科偕两个妹妹赴美留学,途经檀香山,结识了堂妹陈淑英,并与之结婚。后生有二男二女。二男是孙治平、孙治强;二女是孙穗英、孙穗华。1935年,与自己的机要秘书蓝妮结婚,婚后生有一女,这就是孙穗芬。至于孙科的女儿孙穗芳,则是他婚外与同居女友严蔼娟所生。
长孙孙治平:时刻惦记着祖父
孙治平(1913),中华民国的创建者孙中山先生的嫡长孙,孙科的长子,母亲是前国大代表陈淑英。孙治平与弟弟孙治强都是其父孙科和母亲陈淑英留学美国加州大学期间出生的。孙治平1913年11月16日出生,他出生时,时任临时大总统的祖父孙中山,希望自己亲自创建的新生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就给自己的这位长孙取名治平。当然,孙中山也希望自己的孙子未来成人之后也能担当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因此取名治平。1915年1月27日,孙中山的第二个孙子在美国出世后,孙中山先生为他的第二个孙子取名为治强,显然是他感到治国须先求平安,再求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方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天下无敌,不受欺凌。
直到晚年,寄居美国期间的孙科,仍然不忘读书。在他看来,远离曾经数十年相伴的政治斗争,终于有机会能静下心来读书,的确其乐无穷。因此,他常以读书自娱。年逾古稀的孙科每天坚持徒步到图书馆看书,有时直到图书馆关门时,经管理员再三催促,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图书馆。
移居美国期间的孙科,虽经济拮据而读书的嗜好不减,其生活主要靠儿女的接济。无钱买书,只能每天购些便宜的报纸、杂志来阅读。据说有一天,孙科从报纸上看到《清史》在台湾出版的消息,一向爱书的他非常高兴,立即写信给从前他任立法院院长时的秘书长梁寒操写信,托他为自己代购一部。所幸《清史》的编纂者得悉此事,为晚年孙科的强烈求知欲所感动,于是赠送了一部《清史》给他。在他的家中,可说到处都是书。孙科一生爱读书的嗜好,在国民政府委员中是出了名的。
父亲的追随者
孙科早年受父亲的影响,就投身到反对腐败的满清专制政权的革命中,协助父亲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1910年,同盟会在檀香山大声周刊社楼上举行加盟大会,并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这时,还在圣路易士学院读书刚满20岁的孙科也加入到同盟会之中,成为父亲的追随者。那时同盟会在檀香山创办了《自由新报》、《大声周刊》,极力倡导反清,鼓吹革命。孙科在读书之余,还担任这两家报纸的地方版和世界新闻专栏的编辑工作。为了办好这两个专栏,孙科广泛搜集清朝统治者入关后虐待、残杀老百姓的血腥史料。他发表的有《扬州十日》、《文字狱》和《禁书》等文章,使广大华侨进一步认清了清代统治者的罪行,大大鼓舞了侨胞们的革命情绪。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大爆发,海外华侨无不欢欣鼓舞,纷纷使用各种方式积极支持这场革命。此时,正在美国加州紧张备考的孙科得到这一消息后,也非常激动。这位年轻的同盟会员立即停止了备考,马上全身投入到革命宣传中去。在那里,他还和自己的同伴一起创办了进步刊物《民国月刊》和《少年中国晨报》,馆址设在唐人街,孙科从学校到报馆,要靠轮船渡海。每天当孙科一来到报馆,总要工作到深夜才返校。1912年1月,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国诞生,工作千头万绪,孙科奉父亲之命回国,协助父亲工作。那时,年轻气盛的孙科,几乎是不分昼夜地在父亲身边工作着。
在留学美国期间,孙科还担任了留美学生会会长,亲自带领留美的一批同学们在旧金山、纽约一带联络华侨,号召他们开展募捐活动。在此同时,孙科还担任同盟会驻美洲总支部长林森的英文秘书和粤语翻译。
1914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辛亥革命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黄兴偕夫人访美,继续宣传讨袁复国的大义,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华侨的热烈欢迎,华侨们还邀请黄兴演讲,但是黄兴不会讲粤语,孙科则随黄兴担任粤语翻译。1917年,孙科携妻儿离开美国回到广州后,又立即投身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护法运动之中。
1921年到1926年期间,孙科任广州市长,为广州市政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孙科在任市长期间,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市政建设上,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修建了近26公里的现代道路,街道拓宽了2.5米,新路均铺上了水泥。
在任广州市长期间,孙科还在推行教育、加强城市社会治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邀请一些社会名流来市民大学讲课外,还亲自在市民大学上课,宣讲法律、人文、医学及工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另外还准备为妇女提供育婴、家教、妇女卫生等方面的教育,后因经费困难而被迫放弃。
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孙科在国民党政府中也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
孙科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发生在1912年6月,孙科偕两个妹妹赴美留学,途经檀香山,结识了堂妹陈淑英,并与之结婚。后生有二男二女。二男是孙治平、孙治强;二女是孙穗英、孙穗华。1935年,与自己的机要秘书蓝妮结婚,婚后生有一女,这就是孙穗芬。至于孙科的女儿孙穗芳,则是他婚外与同居女友严蔼娟所生。
长孙孙治平:时刻惦记着祖父
孙治平(1913),中华民国的创建者孙中山先生的嫡长孙,孙科的长子,母亲是前国大代表陈淑英。孙治平与弟弟孙治强都是其父孙科和母亲陈淑英留学美国加州大学期间出生的。孙治平1913年11月16日出生,他出生时,时任临时大总统的祖父孙中山,希望自己亲自创建的新生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就给自己的这位长孙取名治平。当然,孙中山也希望自己的孙子未来成人之后也能担当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因此取名治平。1915年1月27日,孙中山的第二个孙子在美国出世后,孙中山先生为他的第二个孙子取名为治强,显然是他感到治国须先求平安,再求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方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天下无敌,不受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