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2)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有“道不远人”的主张
中庸思想是天赋的吗?
关于《中庸》的核心内容,程颐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这是把《中庸》当做孔门的“心法”来理解。
对此,顾炎武表示质疑,他在《日知录心学》里说:“《中庸章句》引程子之言曰:‘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亦是借用释氏之言,不可无酌。”顾炎武认为孔丘从来就没讲过什么心法,心法是佛教的用语。在程颐之前,唐朝的惠能写出《坛经》,在其中大讲心法,传授“从心”、“顺心”的道理,这才影响到了宋代的儒者。
顾炎武认为原始的儒学或者说孔丘本人的儒学不是从“从心”、“顺心”说起的,因为“从心”和“顺心”是修道的终点而不是起点。孔丘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自己一直修身到七十岁,才能做到顺从自我的内心行动又不逾越礼的界限,没有“过”和“不及”,能够随心所欲,应用自如的到达“中”的境界。可见,中庸是思想应是一种需要修行以达到的境界。
如何通过修身来到达这种从心所欲的境界呢?孔丘的主张是“操心”,就是要修炼自己的内心,培养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直接诉求于内心或者顺从内心。孔丘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这句话就证明了心和仁并不是统一的,而是能够互相分离和违背,心有时会违背仁,颜回之所以杰出,就在于他能够坚持“操心”,使自己的内心长达三个月还不违背仁。孔丘又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批评的就是那些不肯操心的人。
后世的儒学,特别是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则把关系颠倒了过来,以“从心”为起点。认为人心无需操练,本身就是纯然优良的,只是被私欲蒙蔽了。因此要求人们要“致良知”,去除人欲,回归本心,这就不是“操心”而是“求心”了。而且讲究的也不再是长久的修行,而是一时的顿悟,显然这是佛学、禅宗的影响,而非儒学本身。
陆王心学
孔子和孟子有什么区别?
用“求心”来代替“操心”的心学思想来自于《孟子》,孟子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在这里,孟子是以性善的天赋论为前提,他改变了孔子的“操心”思想,并且变相的说“操心”是揠苗助长。认为心本来就是善的、仁的,不需要人为来助长它。孟子又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这与孔子说的:“从心所欲”又不同,孔子并不主张寡欲,而是讲欲望需合乎于礼。
孔孟之别的根源就在于孟子有天赋论的思想,而孔子没有。孟子的天赋论思想就是来源于《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