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实的茅山道士:茅山道士和道士有何区别?(2)
2023-02-23 来源:文库网
到了南朝,隐居先生陶弘景将茅山降授的内容收集整理成《真诰》一书,严谨地记录了仙真留下的高贵华丽的语言,司马虚等西方学者将之称为“茅山的启示录”。上清派是唐代道教主流,有茅山与天台山等支系。天台山道士应夷节的学道经历可视作上清道士的人生标杆,他7岁慕道,13岁出家学道,从15岁参受正一经箓开始,至32岁进受上清经法,获得了唐代最高的道教法位。他的一生通过学习三洞经典,取得相应法位的过程,类似今天的学位制度,而与电影中行使驱鬼技能的“茅山道士”大相径庭。
因此,在六朝精神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茅山上清派,与民间社会盛行的巫法茅山教,二者本无关联,由于电影的强势影响,才让部分观众陷入指鹿为马的尴尬境地。
古代小说笔记中的“茅山师”
此外,在历代志怪小说与文人笔记中还记载了很多“茅山师”的故事,他们凭借各种禁咒符术,可以治鬼驱狐,虽然写的是幽明两界的奇闻异事,但其中更能折射人情世态,这也许是中国香港灵幻功夫片创作的思想渊源。不过,古代小说中掌握茅山法的人指的就是师巫,有时候他们被称为法师,当然不是指来自茅山的上清道士。
宋代洪迈《夷坚志》记载,有一个行茅山法的俗人,“虽非道士”,但却被里俗百姓称为“谭法师”。话说在江西德兴县,有一老狐化作人形,变成黄老翁的样貌,常去看望他在外耕田的两个儿子,故事的结局令人唏嘘,黄老翁被两个儿子误认作是狐妖而杀死,而最后谭法师出现,让假冒黄老翁的狐妖现形,将其扑杀。
明代湖南人江盈科也记有一个故事,说他的家乡有一个叫做李四的师巫,他学的茅山法多是害人之术,“试之立验”,可以令墙破裂、令酒发酸、令绳折断。一次,他使用巫术戏弄一个正在走路的女子,女子的裙带突然自动褪落,后来他才看清这女子就是他女儿,自此成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