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杂谈趣闻

中国古代溺器为何被称作“虎子”(2)

2023-02-22 来源:文库网
在汉代画像砖、石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虎子的形象。山东沂南画像石墓中,有一幅仆人涤器图。在这幅图中,有一楼阁,阁外一片砖铺的场地,地上立着一口大水缸,旁边有一个带头巾的人,弯着腰,右手持笤帚,左手伸向一个有柄的圆箕,其面前地上置一虎子。据推测,图中的虎子应该是男性墓主人的溺器。
魏晋时期,虎子的使用巳较普遍。从器形上看,东吴开始流行茧形器身,口部基本不见虎头装饰,提梁作奔虎状,腹下有四肢,以后口部堆贴虎头的装饰逐渐盛行,腰部收小,两侧刻划飞翼,前后腿鼓出,四肢蹲伏,口部常作45度角上仰。东吴时,圆体形虎子也开始出现,没有虎形装饰,平底。两晋时,圆体形虎子逐渐增多,与茧形虎子并行发展。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虎子可以赤乌十四年铭青瓷虎子为例。该虎子1955年出土于南京光华门赵士岗吴墓,长20.9厘米,高15.7厘米,口径4.8厘米,体似蚕茧,四足屈卧腹下,提梁塑造成虎形,虎头与器颈相接。器腹一侧釉下刻铭文13字:“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腹的另一侧尚刻有“制宜”两字。赤乌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年号,赤乌十四年即公元251年。“会稽上虞”即今浙江上虞县。“师”是指擅长制作青瓷的工匠。
“袁宜”为工匠的名字。南京是当时吴国都城所在,在地主或贵族的墓里出现有帝号的溺器,是难以想象的。同时工匠把自己的名字刻在溺器上,从传统的尊卑观念看,也是不可思议的。据发掘者说,虎子在墓葬的位置,突出地摆在人架头前的砖台上,与其他日常生活用具共存,也与人们正常的生活规律不相符合。看待这个问题,不能过分拘泥,应该与中国古代青瓷的发展相联系。中国自东汉末在浙江上虞创烧出成熟的青瓷后,浙江就成为青瓷的发源地。到了三国时期,越窑青瓷多用动物作为器型,以增加瓷器的美感。赤乌十四年铭青瓷虎子造型生动,釉色均匀,并有年代可考,是难得的精品。不过,当时青瓷烧造的数量毕竟十分有限,用于日常生活也仅限于贵族,并没有进人寻常百姓家。所以这件青瓷虎子刻有帝王年号并摆放在显著位置,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也有人认为虎子可能用作酒具和取水用具。特别是江苏镇江一座东晋早期墓中出土的一件铜虎子,被认为虎子可用做酒具的证明。其实,当时酒具巳经很多,如兽首、鸡首及凤头壶等,远比虎子雅致和迠用。如果作为取水工具,这件铜虎子的构造倒合理得多,但是有对流孔的虎子仅此一件,其他均没有对流孔,以此孤例尚不能说明问题。况且从先秦至汉都用盘、E作水器,它们和后来的罐、洗等都较虎子方便适用。因此,虎子作专I"j的取水用具的可能性也不大。其实,虎子作为亵器,在尾部开一空气对流孔,以利于倾倒和淸洗,也是未尝不可的。
您也许没有想到,小小的不雅之物,巳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它还会继续存在下去,无论其形制如何变化,因为生活中有谁能离开它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