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屋 听 冬(2)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远看老屋,与家家铮明反光的玻璃门窗比,那纸糊的“门上亮”和格子窗显得尤其背时和惨淡……唯一的例外,是母亲养的那群老母鸡,一如从前,秩序井然地飞上外窗台,到搭在两侧的蛋槽卧蛋,下过后便飞到墙头叫个不止,给人的感觉是这个院落多少留住了它的过去和古典。
老屋距今已有100多年,在这期间,发生过多少动人的故事,说不清;创造出多么璀璨的文明,说不清,只是据零散的记载和传说,发生在大约民国十几年一个冬季的事件,对这个家族影响极大。事情的大致轮廓是,在一个风和日暖的良晨吉日,伴着阵阵鼓乐的吹打,祖母被一乘花轿迎进了这个漆刷一新的大门。可是,这“良辰美景”的日子过了不长,祖父就暴病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时祖母只有21岁。她老人家承载这个家族的一脉骨血,在悲痛阴影笼罩中十月怀胎,生下了父亲……然后就是人性与理性的抉择——她选择了后者,也即选择了一生的孤寂、平淡和坚毅。此后几十年,老人家一双小脚,侍老将幼,严慈一身,里外两面,靠着一如既往的要强和执着,把百亩田产和一个大家打理得有井有条,有吃有余,其作其行,当地远近无不举指称赞。
祖母的一生,给家族后人留下多么厚重的“无字牌碑”不说,重要的是没有那个冬天的孕育,这个目前几十口人的大家庭就渺然一张白纸了!
冬天的老屋,在母亲等老辈人那儿到处都是“神”,在我这里则到处都是“神秘”,即使“冰冻”这样的现象也不例外。印象中过去每年正月十五村里都要“闹元宵”,放焰火、摆龙灯、踩高翘、扭秧歌热闹非常。晚上吃过“小年饭”,在外出看热闹之前,家里要举行一项重要的“神事”活动:冷清的月光下,长辈老人率全家虔诚地对“佛祖”、“关帝”、“灶王”诸神逐一焚香膜拜,又让人用提水罐到井中提一罐水,满满地蹲到老枣树下的砸布石上,才去街上看热闹。
大半夜回家,罐水已结了薄薄的冰,罐底冻在砸布石上。冰取出后每人分吃一口——以此祈保不生口疮和杂病;再由两人用木棍抬罐绳,如果冻得结实,就会罐、石一块抬起——以此预测年景。对这样的活动,小时只是朦胧,后来想也许确有必要:在那个自耕封闭、兵荒马乱的年代,一家人吃马喂十几口,没有锅台后那张写着二十四节气的“灶王画”,没有那棵弯枣树下的砸布石和提水罐,不仅盲目中筹划一个全年的农事规划、开销计划是困难的,而且全家人的平安健康也少有保障!
老屋距今已有100多年,在这期间,发生过多少动人的故事,说不清;创造出多么璀璨的文明,说不清,只是据零散的记载和传说,发生在大约民国十几年一个冬季的事件,对这个家族影响极大。事情的大致轮廓是,在一个风和日暖的良晨吉日,伴着阵阵鼓乐的吹打,祖母被一乘花轿迎进了这个漆刷一新的大门。可是,这“良辰美景”的日子过了不长,祖父就暴病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时祖母只有21岁。她老人家承载这个家族的一脉骨血,在悲痛阴影笼罩中十月怀胎,生下了父亲……然后就是人性与理性的抉择——她选择了后者,也即选择了一生的孤寂、平淡和坚毅。此后几十年,老人家一双小脚,侍老将幼,严慈一身,里外两面,靠着一如既往的要强和执着,把百亩田产和一个大家打理得有井有条,有吃有余,其作其行,当地远近无不举指称赞。
祖母的一生,给家族后人留下多么厚重的“无字牌碑”不说,重要的是没有那个冬天的孕育,这个目前几十口人的大家庭就渺然一张白纸了!
冬天的老屋,在母亲等老辈人那儿到处都是“神”,在我这里则到处都是“神秘”,即使“冰冻”这样的现象也不例外。印象中过去每年正月十五村里都要“闹元宵”,放焰火、摆龙灯、踩高翘、扭秧歌热闹非常。晚上吃过“小年饭”,在外出看热闹之前,家里要举行一项重要的“神事”活动:冷清的月光下,长辈老人率全家虔诚地对“佛祖”、“关帝”、“灶王”诸神逐一焚香膜拜,又让人用提水罐到井中提一罐水,满满地蹲到老枣树下的砸布石上,才去街上看热闹。
大半夜回家,罐水已结了薄薄的冰,罐底冻在砸布石上。冰取出后每人分吃一口——以此祈保不生口疮和杂病;再由两人用木棍抬罐绳,如果冻得结实,就会罐、石一块抬起——以此预测年景。对这样的活动,小时只是朦胧,后来想也许确有必要:在那个自耕封闭、兵荒马乱的年代,一家人吃马喂十几口,没有锅台后那张写着二十四节气的“灶王画”,没有那棵弯枣树下的砸布石和提水罐,不仅盲目中筹划一个全年的农事规划、开销计划是困难的,而且全家人的平安健康也少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