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彦散文系列-倚听“风雨竹”(2)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吸纳,过滤,扫尘,走向通透,复归平静。
虽然他们只交往了短短两年时间,但是在父亲的印象中,方老先生应该是他人生中一位造诣高深的艺术前辈了。
翻阅画册,方老先生的儒雅谦谦之气扑面,“素心若雪,白首方坚”这是朱屺瞻先生对其人品与画品的高度概括。魏碑张猛龙碑也是方老先生在与长子边画边聊时,对自己的定位,金石味和沧桑感兼具,可能与其个性和经历产生了共鸣。这位安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先生绘画融贯中西,求学仰慕者甚多,因其是徐悲鸿大师的得意弟子,曾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错失了去中央美院任教的机会,后来廖静文先生以“坚劲隽永,功力弥深”来评价这位悲鸿大师激赏的门人。有一个细节,不容错过,那时徐悲鸿先生在抗战时期为学生授课,忽闻警报,许多学生都怯怯的去了地下室躲避炮火,而只有这位学生坚定的留在了老师身边,大气、缄默的禀赋在瞬间凸显,就像画中的高妙之笔,味道足矣。这段在战火中气定神闲的合作作画的真实故事被收入《纪念徐悲鸿诞辰九十周年文集》中,至今广为流传。
一边听着父亲讲叙,眼前浮现起两位大师的身影,仿佛冬夜深处,一个人倚着窗,看着蔚蔚天光云影、树影入神。
竹的高远气节是艺术者向往和追寻的,所以很多的作品都与竹相关,不由地想起苏武、文天祥,只要有同样禀性的人都离不开正直、谦逊的本心,或画,或题,或咏,让世人对于竹生出清雅的韵致来。其实别有味道的是竹的缄默和柔韧,竹影和竹帘都是让人缄默的东西,放蔬菜的竹蒌,喝汤的竹勺也都焯了水似的,在烟火里渲染了一遍,忽儿就觉出食物的清静之心来。山里的竹林散发的芳香物质,在夏天可自然放松安神,当觉慵懒混沌时,经常到山间行走,除了可以过滤清润素净的心,还可以吸纳一点草木的静气,也会不经意的有些细微的发现,山里竹工会把一些传承手艺拿到景点,一个歪着头的老人在编着一种凤凰,竹片和竹叶是主要原料,老街旧铺也会有一些学手艺人,但大多的年轻人去了都市打工,忽略了这些细节。也会有一些新厂同雨后之笋成长迅速,记得去过一个山里的竹工厂,是一个两层的圆形露天的建筑,千丝万缕的竹条从两楼的平台上纷纷垂下来,起风时便能感到竹的那股柔韧了,纤弱摇曳,看似柔水,实则内心坚毅得很,搁置一边的成品可以敌得过时间,就像那些老宅里的竹蒌、竹篮代代相传,末了会带上家族的光泽和温度。
不由的想到另一位先生杨绛,有段文字是这样介绍的,先生的文字常被人称作淡雅,独具一格,更难得的是,当她用这润泽之笔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也有不枝不蔓的冷静。这种冷静在珍藏的《我们仨》里已是淋漓尽致了,“大悲到彻骨,复归平静”现在隔着十年光阴回望,仍能记得一些走心的片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觉得不屑”这句话若放在方老先生的风雨竹边,也算是合适的吧。他们都曾站在简朴生活的低处,也算是人生境界的至高点了。
虽然他们只交往了短短两年时间,但是在父亲的印象中,方老先生应该是他人生中一位造诣高深的艺术前辈了。
翻阅画册,方老先生的儒雅谦谦之气扑面,“素心若雪,白首方坚”这是朱屺瞻先生对其人品与画品的高度概括。魏碑张猛龙碑也是方老先生在与长子边画边聊时,对自己的定位,金石味和沧桑感兼具,可能与其个性和经历产生了共鸣。这位安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先生绘画融贯中西,求学仰慕者甚多,因其是徐悲鸿大师的得意弟子,曾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错失了去中央美院任教的机会,后来廖静文先生以“坚劲隽永,功力弥深”来评价这位悲鸿大师激赏的门人。有一个细节,不容错过,那时徐悲鸿先生在抗战时期为学生授课,忽闻警报,许多学生都怯怯的去了地下室躲避炮火,而只有这位学生坚定的留在了老师身边,大气、缄默的禀赋在瞬间凸显,就像画中的高妙之笔,味道足矣。这段在战火中气定神闲的合作作画的真实故事被收入《纪念徐悲鸿诞辰九十周年文集》中,至今广为流传。
一边听着父亲讲叙,眼前浮现起两位大师的身影,仿佛冬夜深处,一个人倚着窗,看着蔚蔚天光云影、树影入神。
竹的高远气节是艺术者向往和追寻的,所以很多的作品都与竹相关,不由地想起苏武、文天祥,只要有同样禀性的人都离不开正直、谦逊的本心,或画,或题,或咏,让世人对于竹生出清雅的韵致来。其实别有味道的是竹的缄默和柔韧,竹影和竹帘都是让人缄默的东西,放蔬菜的竹蒌,喝汤的竹勺也都焯了水似的,在烟火里渲染了一遍,忽儿就觉出食物的清静之心来。山里的竹林散发的芳香物质,在夏天可自然放松安神,当觉慵懒混沌时,经常到山间行走,除了可以过滤清润素净的心,还可以吸纳一点草木的静气,也会不经意的有些细微的发现,山里竹工会把一些传承手艺拿到景点,一个歪着头的老人在编着一种凤凰,竹片和竹叶是主要原料,老街旧铺也会有一些学手艺人,但大多的年轻人去了都市打工,忽略了这些细节。也会有一些新厂同雨后之笋成长迅速,记得去过一个山里的竹工厂,是一个两层的圆形露天的建筑,千丝万缕的竹条从两楼的平台上纷纷垂下来,起风时便能感到竹的那股柔韧了,纤弱摇曳,看似柔水,实则内心坚毅得很,搁置一边的成品可以敌得过时间,就像那些老宅里的竹蒌、竹篮代代相传,末了会带上家族的光泽和温度。
不由的想到另一位先生杨绛,有段文字是这样介绍的,先生的文字常被人称作淡雅,独具一格,更难得的是,当她用这润泽之笔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也有不枝不蔓的冷静。这种冷静在珍藏的《我们仨》里已是淋漓尽致了,“大悲到彻骨,复归平静”现在隔着十年光阴回望,仍能记得一些走心的片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觉得不屑”这句话若放在方老先生的风雨竹边,也算是合适的吧。他们都曾站在简朴生活的低处,也算是人生境界的至高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