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圣地遗踪(6)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萨吉”在藏语里的意思是“佛”(“吉”读音接近gei);“冬”是“一千(尊)”的意思;“古”是“像”(属于藏语里的敬语)。萨吉冬古即“千佛像”,就是千尊佛像的摩崖石刻。有的人据此也称药王山为“千佛山”。
这里是天然的陡峭的山崖,山崖顶上凸出,超过了九十度;崖面比较平整;高约四十多米,宽约五十多米;朝南偏西,很是向阳。这儿就是萨吉冬古。正中的佛祖坐像有五六米高,四围大大小小的各类佛像一千多尊,可以称得上是藏传佛教各路神祗的大聚会。石刻佛像姿态各异,色彩明丽,构图工巧,刻工细腻,底色一律的喇嘛红,既庄严肃穆,又多姿多彩。七根一搂粗的红色廊柱,支撑着摩崖石刻顶部的遮檐。平整光滑的水泥地面,供信徒们舒适地叩拜;前后两级,后边一级前方抬起略高,可供众多的信徒同时叩拜;近崖壁处,有功德箱,供施主布施。对面平房里供着千百盏酥油灯,供信徒们添油燃灯。
萨吉冬古的传说是这样的:藏传佛教里,每个信徒都有自己的本尊(相当于护身佛),伴随自己一生。人去世后,后人要经常祭拜逝者的本尊,或到寺院去为之重塑金身;或请尊度亡唐卡佛像;或请本尊铜佛至家中神龛,朝暮叩拜;或请人在崖石雕刻本尊佛像。可是最穷的信徒连上述任何一点都无力做到。公元十四世纪,多仁·班智达出资请人在此刻凿众多不动佛。此后,家境贫寒者家中有人过世,请不起度亡唐卡佛像等,就购置颜料(最次可用石灰水)将摩崖石刻上的佛像刷新一遍,便可起到同样的效果。

圣地遗踪


从萨吉冬古最初的功用看,可以说这是一种为普通信徒修造的礼佛处。
在石阶北侧的山坡上,有藏族工匠在页岩石片上雕刻经文。那座用页岩经文石片累积成的石经塔,足有近十几米高,已经无法统计有多少雕刻着经文的石片。石工们叮叮当当的的雕刻声日夜不息……
从石阶下来,依然顺时针经过萨吉冬古,有一小屋,里面供奉着多仁·班智达。一个巨大的转经筒几乎占据了整个小屋的地方。
小屋西侧,沿小巷两侧,有专门制作各式“擦擦”或小石板佛像的藏族艺人。
一颗古柳下,挂满了五色经幡。­­
经过一段窄窄的巷道,出口处有一处煨桑炉,阳光下闪着白色的光,催人欲睡。
外边是拉萨著名的德吉路,市声鼎沸,热闹异常。
去萨吉冬古,我有很多次了。其中一次是陪一位我很敬重的“老西藏”去的。他的敬业与奉献无数次感动了我。在西藏工作了三十多个春秋,他竟然不知道有这个景点。最近的一次去,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其时不是一天转经最热闹的时候。转经路上人已经很少了。一个面孔黝黑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在晃荡。看他盯着我看,就用藏语和他搭讪。他一脸茫然。后来他告诉我,他是内地一个小报记者,到西藏旅游,主要是寻找奇石。由于语言障碍,别人告诉他这里有弄石头的——哦,奇石在内地很值钱的。

圣地遗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