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圣地遗踪(2)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在西藏工作的头些年里,我一直想去却没有去阿尼仓姑,原因大概是感觉自己对藏文化了解太少,也感觉交流障碍较大,即使是观赏一下仓姑里的花与草也都觉得会少点什么。
和藏语文专家旦真曲扎也多次聊过阿尼仓姑的事情。他是我的同事,一位认真而雅致的藏语文学者。因为藏语发音的差异,“仓姑”有的发音就叫成了“仓宫”。寺院的牌匾上写得是“仓姑”。很有意思,可以和汉语里尼姑关联。“仓姑”是藏语中的拉萨语音,有两种解释。一是汉语“仓库”的音译读法,就是仓库的意思;一是“闭关修行洞”的意思。前一种解释一直悬疑。仓库的地方建寺,似乎证据不足。后一种解释与传说有关,据说在公元七世纪时候,藏王松赞干布修建拉萨(就是今天的帕廓街一带)城时,在拉萨河边挖了一孔用来修习的土洞叫仓姑,后来宗喀巴的弟子强钦丹在土洞周围建成尼姑庵而得名为“仓姑寺”。
但根据周围地形来看,四周平坦,距离拉萨河岸尚有一公里距离,挖掘土洞似乎不具备条件。是否该区域历史上曾是高地,或者挖掘的并非土洞而是一种半地下的“窝棚”,都有待于考证。

圣地遗踪


阿尼是对尼姑的敬称,“阿尼仓姑”简单理解就是尼姑庵了。
其实,在过去,西藏的贵族巨商把自己妻妾女儿送到阿尼仓姑修习,学习宗教乐器,念经识文,修习宗教仪礼,每日诵念比丘尼三十六戒规等,也学习女红理财,参加一些田间劳动。在当时那种女性识字的人极端少的情况下,从这里还俗的女子必然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了,很多成为纨绔子弟追逐的对象。据说,昔日贵族帕拉的总管贝贡的三个女儿曾在阿尼仓姑当过尼姑,当时在拉萨就很有名气。由于能识字,还有一些尼姑还俗后终身不嫁,在家族理财,成为理财能手。
去阿尼仓姑,是在二九年五月十日,星期六。
那天,天气很好,温度大约在二十三度左右。我换上短袖夏装,约了拉潘,来到布达拉广场。觉得还有将近三公里的路程,就想找个老百姓最喜欢的“拉客”三轮,不知何故,一辆也没有了。听说是在这个最需要三轮的季节和地方,却被限行了。无奈,只好走路过去。马路两边花艳草绿,倒是叫人心情愉快。
从宇拓路(也叫步行街,其实车子不少)走到大昭寺广场前,右转,到江苏路。东行,直到《拉萨晚报》社西侧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口。巷子狭窄,三四米宽的样子。进去,里面有一种世俗的热闹与繁华。两侧商铺相连,商铺台阶前有摆地摊的。人来人往,大多是当地住户,却很少见游人到此。

圣地遗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