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感悟清明(2)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今天鼓励人们过清明节,正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悟和认同。清明节不仅是扫墓这一形式,它承载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寄托着炎黄子孙崇敬先人,仰慕先贤的情怀,它对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精神起着巨大的作用。 清明假日化,我们更应该深刻领会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要通过对先人的感恩、敬仰,获得思想升华,通过对先人的缅怀,获是灵魂的熏陶。 祖宗恩情不能忘,传统文化不能丢! 清明节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让我们民族的优良文化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退休后有时间回忆过去,一个个先我而去的亲人、好友,他们的形象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我一一的将他们的事记下来,以寄托哀思。“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念他们就将这些文字翻出来重温一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对已逝的亲人之恩,虽难以回报,但我始终没有忘记他们。
他们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力量,他们的坎坷让我认识了历史,懂得了人生。 让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能得以相传,是对是错任评说。这就是我一个古稀老人提笔作文的目的。 《感悟清明》(二) 转眼又要到清明节了。以往每年的这个时候父亲总是一手安排着进山给两位红军爷爷扫墓的事,而且他每次必到。大概有四五年了吧,父亲没有了直接参与,只是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总见他坐在门前发出声声的叹息。是的,他毕竟是90岁的人了。 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年清明节前的好一阵子父母都在张罗着进山的事,那年月家里条件很差,在每次进山前母亲都要给兄弟几个换上一身虽然很旧但却洗的十分干净的衣裳。按照母亲的话说,一年只见一次爷爷,不要让他老人家看着他的后代显的是那样的可怜。那样他的心里是会不好受的。我曾不解地问过母亲:爷爷他能看见我们吗?为什么我们却老是看不到他呢?

感悟清明


面对我幼稚的难题母亲只有一脸的茫然。其实,那时候我也知道人死了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了,我虽然在那时不能完全体味母亲说的话,可我心里还是知道,那是对已故长者应有的虔诚和尊重。那一刻没有谁去想投个什么回报,只是想与久违了的亲人在每年的那个时刻去悄悄地说一说那内心许多无声的话,或喜、或悲、或愁、或乐都在那灰飞烟灭之中化为一丝丝袅袅的青云。 爷爷的墓地是在离家一百多公里地的邻县——岳西。下车后,就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显的十分粗旷而又十分野性的山峦。那里山高路险,不说能行车,就是让一个劳力空着手爬上一天,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记得有一年清明的前夕,父亲的老胃病发作了,便血了好多天,脸色苍白的如同一张纸。一连好多天父亲都绻缩在床上,我们兄弟几个当时心里既担心又高兴,担心的是怕父亲好不起来,我们不能没有了他。
高兴的则是父亲不能行我们就不用再去爬那令人腿发软、心发慌的大山了。可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两天后的父亲像是换了一副精神,清明节头一天夜晚,他和母亲照旧准备了半宿。 那一日父亲艰难跋涉的身影像是一幅凝刻在心头永不退色的画,更像是一把锐利的刀剪划开了我那混沌而又迷惑的心结。 我至今不知道父亲是靠什么毅力去完成那二十多里山路的。我清楚的记得那一路父亲始终是拄着棍、弓着要三步一歇,五步一停地走的。一路上他怕我们耐不住性子而发生意外,还时不时的给我们说上一些根本谈不上是故事的故事。那时在我幼小的心里我只有一种感觉,父亲对他的父亲太好啦。 每次在爷爷的坟前,父亲并没有多少话说,总是虔诚的跪在那里,轻声的说上一句“儿子又来看你了”。然后一把抹除那潸潸的两行老泪,把手中的黄表纸一张张的投向升腾的火焰…… 父亲是二十岁那一年目送着爷爷兄弟俩从容走向敌人刑场的。

感悟清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