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己的价值观(2)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孩童时父母的儒家教育思想,为我以后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记得三、四岁时父亲总让我背唐诗,以此引导我初步涉猎祖国的传统文化。当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经常告诉我孔老夫子是我国古代的大圣人,儒家思想是我们的国宝,并让我紧记“仁、义、礼、智、信”这“儒家五常”。父亲说:“无论到什么年代他们都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根本。”
碰巧的是我所就读的小学附近有一座“文丞相祠”,这是用来纪念宋末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祠堂。文丞相忠于祖国,宁死不屈的感人事迹深深的植根于我心中。至今当我彷徨无助时还经常咏诵他的《正气歌》来增强自己的信心。回忆童年往事,记得有一次我考试成绩不好,由于害怕被父母知道就偷偷自己模仿父亲的笔体签了字,结果由于学得不像而被老师发现并告诉了我父母。回家后不但被父母痛斥了一顿,更被罚抄写下面这段话:“古之欲明德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父亲说我这次错误很严重,因为我开始不诚实了,这是万恶的开始。虽然事情过了很多年,但对“诚信”这两个字的一份敬畏却始终在我心间。而这句儒家名言也就成为了我的一句座右铭。待人宽容、乐于助人、尊敬师长、善于思考和诚信为人这就是儿时父母给予我的珍贵礼物。
二、青少年时的真挚友情
回忆人生中最充满活力的青少年时代,如果有人问我在此期间我所获得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友情。我认为友情不单单是缘分和性格造就的,更大的部分在于待人的真诚与宽容。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我逐渐的明白了同理心(Empathy)与诚信的可贵。(虽然当初自己并不明白同理心为何物,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感受正是同理心的要求。)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体会他人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换位思考”。
我懂得了如果打算获得他人的理解,首先就要主动去理解他人;在与朋友相处中,只能先改正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先去要求别人迁就自己。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说明了这一道理;此外只有真诚地对待他人,才能够赢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碰巧的是我所就读的小学附近有一座“文丞相祠”,这是用来纪念宋末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祠堂。文丞相忠于祖国,宁死不屈的感人事迹深深的植根于我心中。至今当我彷徨无助时还经常咏诵他的《正气歌》来增强自己的信心。回忆童年往事,记得有一次我考试成绩不好,由于害怕被父母知道就偷偷自己模仿父亲的笔体签了字,结果由于学得不像而被老师发现并告诉了我父母。回家后不但被父母痛斥了一顿,更被罚抄写下面这段话:“古之欲明德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父亲说我这次错误很严重,因为我开始不诚实了,这是万恶的开始。虽然事情过了很多年,但对“诚信”这两个字的一份敬畏却始终在我心间。而这句儒家名言也就成为了我的一句座右铭。待人宽容、乐于助人、尊敬师长、善于思考和诚信为人这就是儿时父母给予我的珍贵礼物。
二、青少年时的真挚友情
回忆人生中最充满活力的青少年时代,如果有人问我在此期间我所获得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友情。我认为友情不单单是缘分和性格造就的,更大的部分在于待人的真诚与宽容。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我逐渐的明白了同理心(Empathy)与诚信的可贵。(虽然当初自己并不明白同理心为何物,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感受正是同理心的要求。)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体会他人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换位思考”。
我懂得了如果打算获得他人的理解,首先就要主动去理解他人;在与朋友相处中,只能先改正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先去要求别人迁就自己。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说明了这一道理;此外只有真诚地对待他人,才能够赢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