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老师给我们上的十堂课(2)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第二课:你说什么样的话,就决定了要扮演什么样的人
这跟《遇见未知的自己》里”人生就像一场戏,我们都要因时因地的带上一些角色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遇》里面,女主角若菱不喜欢跟婆家的人相处。当她受神秘老人点拨,认识到人生就是场演戏,何不好好去演时,她笑脸相迎小姑子,帮婆婆打下手,夸婆婆做的饭好吃。结果那天的家庭氛围格外的好。所以,当自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时,自然也就知道什么话该说。
第三课:事事逞口舌之利,只会把自己逼上绝路
当你不同意对方的时候,可以语带保留,可以迂回提醒,也可以一笑置之,把无谓的胜利给对方。最近很火的娱乐节目《非诚勿扰》里,面对24位女嘉宾犀利的点评,有的男嘉宾总是奋起解释,结果这类男嘉宾个个死的很惨。反到是那些面带微笑不予回复的男嘉宾,给人一种很绅士的感觉,最终往往能进入权利逆转。
第四课:把对方看在眼里,让对方觉得被重视,眼神交流是关键
我是个有眼神交流恐惧症的人。因为觉得自己的眼睛不好看,所以特别怕对视。工作后,有机会去给新入职员工提供入职培训。为保证我们这些兼职的培训人员的培训质量,培训主管给我们上了几课,其中一课是练习眼神交流。课堂上的每个人要找自己的搭档,相互注视30秒,时间到后互换搭档,继续注视30秒,直到跟每个人都有注视过,才算结束。刚开始,大家都还有点不习惯,还有笑声出来,到后来,感觉就像是在默哀了,很安静。这个练习是让我们去习惯注视和被注视。还有个练习,是让大家站成个圆圈,每个人要讲三分钟的故事,讲故事的同时,以转头的方式让自己的目光在每个人身上都有驻留过。后来培训的时候,那些我眼神驻留过又给我以眼神反馈的人,我都会有印象,而那些总是目光游离或者低头看材料的人,我没有半点印象了。
第五课:问的问题越具体,别人回答起来越省力
这里提到了两点。一是问问题,最好有“退路”。即使对方卡住了,你也可以拿出自己的故事跟对方分享。还有一点是是非选择判断题比归纳题更受大家欢迎,因为不怎么费脑力。这里的谈话技巧是先问两三个是非选择判断的问题把对方的有兴趣的范围问出来,再用申论题往下问。
我有这样的大学朋友,在QQ上遇到,会问句“过的好吗”之类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我很是无语。因为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让我产生这样的画面:男女主角在经历众多波折后重逢,一方深情的问对方,“这么多年没见,你过的还好么?”,不管好与不好,两个人都要把这些年发生的事情说个遍。但我不是女主角,他也不是男主角,我总不会空虚无聊孤单寂寞到跟一个不怎么常联系的普通朋友在网络上倾诉衷肠吧,我想他也没耐心听。这位同学要是真的是出于关心想跟我保持聊一聊,如果他留意我在上海,问“去看世博了吗”也比“过的好吗”更能体现他的关心。
这跟《遇见未知的自己》里”人生就像一场戏,我们都要因时因地的带上一些角色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遇》里面,女主角若菱不喜欢跟婆家的人相处。当她受神秘老人点拨,认识到人生就是场演戏,何不好好去演时,她笑脸相迎小姑子,帮婆婆打下手,夸婆婆做的饭好吃。结果那天的家庭氛围格外的好。所以,当自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时,自然也就知道什么话该说。
第三课:事事逞口舌之利,只会把自己逼上绝路
当你不同意对方的时候,可以语带保留,可以迂回提醒,也可以一笑置之,把无谓的胜利给对方。最近很火的娱乐节目《非诚勿扰》里,面对24位女嘉宾犀利的点评,有的男嘉宾总是奋起解释,结果这类男嘉宾个个死的很惨。反到是那些面带微笑不予回复的男嘉宾,给人一种很绅士的感觉,最终往往能进入权利逆转。
第四课:把对方看在眼里,让对方觉得被重视,眼神交流是关键
我是个有眼神交流恐惧症的人。因为觉得自己的眼睛不好看,所以特别怕对视。工作后,有机会去给新入职员工提供入职培训。为保证我们这些兼职的培训人员的培训质量,培训主管给我们上了几课,其中一课是练习眼神交流。课堂上的每个人要找自己的搭档,相互注视30秒,时间到后互换搭档,继续注视30秒,直到跟每个人都有注视过,才算结束。刚开始,大家都还有点不习惯,还有笑声出来,到后来,感觉就像是在默哀了,很安静。这个练习是让我们去习惯注视和被注视。还有个练习,是让大家站成个圆圈,每个人要讲三分钟的故事,讲故事的同时,以转头的方式让自己的目光在每个人身上都有驻留过。后来培训的时候,那些我眼神驻留过又给我以眼神反馈的人,我都会有印象,而那些总是目光游离或者低头看材料的人,我没有半点印象了。
第五课:问的问题越具体,别人回答起来越省力
这里提到了两点。一是问问题,最好有“退路”。即使对方卡住了,你也可以拿出自己的故事跟对方分享。还有一点是是非选择判断题比归纳题更受大家欢迎,因为不怎么费脑力。这里的谈话技巧是先问两三个是非选择判断的问题把对方的有兴趣的范围问出来,再用申论题往下问。
我有这样的大学朋友,在QQ上遇到,会问句“过的好吗”之类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我很是无语。因为这样的问题很容易让我产生这样的画面:男女主角在经历众多波折后重逢,一方深情的问对方,“这么多年没见,你过的还好么?”,不管好与不好,两个人都要把这些年发生的事情说个遍。但我不是女主角,他也不是男主角,我总不会空虚无聊孤单寂寞到跟一个不怎么常联系的普通朋友在网络上倾诉衷肠吧,我想他也没耐心听。这位同学要是真的是出于关心想跟我保持聊一聊,如果他留意我在上海,问“去看世博了吗”也比“过的好吗”更能体现他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