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面对“我”的孤独(2)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但话得两说,有一类思想的天才,不在以上遗憾之内。例如:牛顿、康德、维特根斯坦等,都或多或少自觉地选择了孤独,以便保护自己内在世界,可以不受他人干扰专注于意义和真理的寻求。再有,卢梭曾不止一次在自己的文字中表明:“唯独在那些孤独思考的时刻,我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和我的天性相符合的我,我才既无烦忧又无羁束。”更有,歌德从三十八时开始创作《浮士德》,直到临死前夕八十二岁时才完成。他说:“我孤独一生只为完成《浮士德》。”显然,这份存在的孤独,绝非偶然。
“我”的存在,是人类一个自明的事实,而需要加以探明的是“我”的形而上的孤独,于是就有了泰戈尔的诗句:“不要,试图去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孤独就来自那空白深处。”
同时,我又听见佛陀教诲说:“诸法无我,一切众生都只是随缘而起的幻象。”连“我”都不存在,又何来“我”的孤独?
正当我为“孤独存在于我还是无我之间”苦思的时候,听见母亲在厨房里问:“谁泡得茶忘啦?”
我不假思索地答道:是“我”!
“我”的存在,是人类一个自明的事实,而需要加以探明的是“我”的形而上的孤独,于是就有了泰戈尔的诗句:“不要,试图去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孤独就来自那空白深处。”
同时,我又听见佛陀教诲说:“诸法无我,一切众生都只是随缘而起的幻象。”连“我”都不存在,又何来“我”的孤独?
正当我为“孤独存在于我还是无我之间”苦思的时候,听见母亲在厨房里问:“谁泡得茶忘啦?”
我不假思索地答道: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