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端午寄乡愁(3)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2008年,端午节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随后在2009年,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端午入“遗”,所有华夏儿女都是它的传承人。一项祭祀活动演变成一个艺术样式,一段节气歌谣演变成一个养生理念,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演变史中,并不鲜见。民俗学者认为,一个流传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在时代浪潮的翻涌下,逐渐找回了自己,也改变着自己,端午也不例外。人们出于移风易俗目的和提升节日文化的需要不断“改造”它。当下,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端午“新民俗”,逐渐得到大众的认同与参与;而传统节日庆祝形式上的包容性和延展性,也正是一代代老百姓生活智慧的体现。
纵观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演变。首先就是保护对象已经从社会精英层面的遗产转向大众群体的集体记忆,而传统节日是大众集体记忆的最好诠释。笔者认为,这些年来,文化遗产是否与邻国申遗项目名称重复,已不是咱们“纠结”的重点了,心态的成熟,一方面源于从官方到民间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努力,另一方面源于大众对传统文化内涵越来越深刻的领悟。
为了能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承担起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角色,近年来,教育机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街道社区等主动作为,收效显著。在博物院,每当孩子们到听讲解员讲解端午起源、端午习俗的有关知识时,还将着汉服,行祭拜之礼,参加汉舞表演等。在中华传统佳节的这份集体记忆中,当然也少不了海外华人的身影。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美国创业的好友程斌同志,微信告诉我说,端午节既能上唐人街买到粽子,看到华人社区自发组织的龙舟赛,也能欣赏到在国内并非端午专属、在海外很常见的舞龙舞狮。海外的端午节或许不那么讲究“规范”程式,却依然有着鲜明的中华印记。
尽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传统影响的式微,端午节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只是简单的吃粽子;但日历上“休”的字符还是提醒人们,这合家团聚的一天,是为了纪念一位爱国诗人而传承千年的习俗,昭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力量源泉。当然,最固定的一个“习俗”还是与远在国内的父母互发过节的照片或视频,寄托思乡之情。古老的节日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家国情怀,是绵延千年的所有中国人的乡愁。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的端午节,更是为了传递这份纯洁信念,传承这份家国情怀。
纵观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在发生着深刻的演变。首先就是保护对象已经从社会精英层面的遗产转向大众群体的集体记忆,而传统节日是大众集体记忆的最好诠释。笔者认为,这些年来,文化遗产是否与邻国申遗项目名称重复,已不是咱们“纠结”的重点了,心态的成熟,一方面源于从官方到民间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努力,另一方面源于大众对传统文化内涵越来越深刻的领悟。
为了能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承担起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角色,近年来,教育机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街道社区等主动作为,收效显著。在博物院,每当孩子们到听讲解员讲解端午起源、端午习俗的有关知识时,还将着汉服,行祭拜之礼,参加汉舞表演等。在中华传统佳节的这份集体记忆中,当然也少不了海外华人的身影。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美国创业的好友程斌同志,微信告诉我说,端午节既能上唐人街买到粽子,看到华人社区自发组织的龙舟赛,也能欣赏到在国内并非端午专属、在海外很常见的舞龙舞狮。海外的端午节或许不那么讲究“规范”程式,却依然有着鲜明的中华印记。
尽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传统影响的式微,端午节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只是简单的吃粽子;但日历上“休”的字符还是提醒人们,这合家团聚的一天,是为了纪念一位爱国诗人而传承千年的习俗,昭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力量源泉。当然,最固定的一个“习俗”还是与远在国内的父母互发过节的照片或视频,寄托思乡之情。古老的节日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家国情怀,是绵延千年的所有中国人的乡愁。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的端午节,更是为了传递这份纯洁信念,传承这份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