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文官好战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文官好战


在世界军事历史上,有一个怪现象,喜欢鼓吹战争的居然是一群文人,而真正的将领们反而比较爱好和平。
1870年德意志帝国统一后,德国上下都信心百倍,议员们鼓吹好战的论调,希望能称霸欧洲。然而德意志统一的功臣、军事家毛奇,却在德国国会上严厉警告这些奢谈战争的文人政治家,一旦开战将是极大的灾难。他甚至用诅咒的口气说:“那个放火把欧洲付之一炬的人,那个首先把火柴丢进火药桶的人,真是罪该万死!”
我国历史上,文官好战、武将主和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到了清朝,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晚清书生如张謇、文廷式等,都极力主战。
清朝的政治家们就已经发现,中国历朝历代,以南宋为分水岭,之前是武将好战,到南宋以后,却一变而为儒生好战,和武人更换了立场。而且往往在时局危难,需要武人镇定局面的时候,书生却表现得尤其好战,慷慨激昂。
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分析,在宋朝以前,封建王朝的军队都是由专业军人,也就是武将们统率的。在那个时候,文官如果想要插手军事,只有披上铠甲,亲自参军。比如说东汉的班超直接投笔从戎,戍守边塞。
自宋朝起,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皇帝为了避免出现武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的局面,把军队的调拨权、战略的决策权都交给了朝廷里的文官。
但这些文官对儒学和道德伦理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具体的战略战术,在战争中更关注的往往是名节,因此往往试图在政策和军事战略上逼迫武将出战。武将们基于实际军事力量的条件而提出的慎重求和的主张却被贬斥为懦弱、卖国。

文官好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