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承诺的高尚之美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光绪三年(1877年)6月有一户从外省逃荒的万姓人家,在湖北恩施市与建始县交界处有个叫大沙河的老渡口被当地崔姓等世居的乡邻宽容接纳了,并受其接济之恩,得以开荒拓土,安家落户。
自幼深谙水性的万作柱,见家门前绝壁峡谷中的这个渡口全靠几只小划子摆渡,不时有村民落水身亡,便与妻子商议后,卖掉两头肥猪,制作了一只能载10人的大木船,从此为当地人义渡,分文不收。以感恩这里的村民,并承诺,只要万姓人家香火不断就永远做下去。
若干年后,当地一位乡绅念万作柱经年义渡,敷口不易,在渡口旁拨付他6亩义田,方便他就近劳作,并免其田赋。130多年过去了,有些江河都改道了,万家人摆渡的渡口也几次移位,可万家人坚守的承诺却一代一代地继承着。
新中国成立后,渡船连同6亩义田,被并入了人民公社,摆渡的事就由生产队给记工分了,万家人的承诺才中断了。
1983年,大沙河村的土地承包到户经营,记工分的时代结束了,可大沙河依然横亘在河两岸的村民中间。但民间的“义田”国家收了回去,这时又是万家人接过了渡船,老艄公的小儿子万术荣向村民辞去小组长,来到渡口拿起了竹篙。享受其便利的村民们聚在一起合计,决定在渡口旁再分出一块近6亩的田,交由万术荣就近耕种,也算是对他的补偿。